• 70阅读
  • 0回复

改变作风 一举多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2
第4版()
专栏:

  改变作风 一举多得
  中共沁县县委第一书记 申鲁明
1956年以前,我们县委会同志深入基层非常不够,大部分时间坐在办公室里。1957年,特别是整风运动以来,县委领导作风有了很大改变。县委机关除留一个书记和一个留守处以外,其余四个书记和十多个委员大部分时间是在下面流动办公,哪儿有问题,就住下来解决。去年冬天,沁县水利工程任务紧张,但是,因为天寒地冻,许多民工有收兵思想,工程进展很慢。就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我们县的领导干部带了三百多名县级机关干部下乡了。在许多水利工地上,出现了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临时办公室的牌子,不仅办公,首先是带头修水利。一到工地我们就带头干起来,从黑夜干到天明,在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天气,我们五个书记一个个脱衣下水,坚持打坝、挖土。在这样情况下,原来有收兵思想的民工深受感动,纷纷集中宣誓:“苦战冰雪地,打破寒冷关,披星戴月干,驯服大自然”。因而使全县水利工程坚持了冬季施工。
当然,要能真正加强领导,往往在发生了问题以后,才去解决问题,那是不够的,还要实行主动的、深入的领导。在这一点上,沁县县委采取了专业分工、深入一点、参加生产、钻研技术、创造经验、推动全面的领导方法。所有县委成员具体分工负责一个专业,负责什么专业,就搞什么试验田,这样既可使县委同志本身达到又红又专的目的,又可创造经验主动给基层解决问题。比如,书记吴宇玉、县常委张俊德原来不懂水利,自分工搞水利并建立了试验田以后,很快熟悉了水库施工的各种组织领导工作及工地政治思想工作,摸索出了系统的修建水库的领导经验,还学会了许多水利知识,为全县确定了十余个水库和水库的支干渠,群众叫他俩“水利部长”、“水利书记”、“水利专家”、“活龙王”。另一书记卫兆堂,原来并不懂得养猪,自挂了畜牧专业的帅以后,积极钻技术,搞试验田,现在已经学会了看十四种猪病,并会给猪打防疫针,他走到哪里,就帮助哪里群众防治猪瘟,使全县猪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群众热情的叫他“义务兽医”。
县委会同志亲自深入基层,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县委会集体领导的内容。过去,县委会领导同志由于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开县委会,制定计划的时候,总是拿不出具体材料,会议东拉西扯,击不中要害,订不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比如沁县的年度水利计划,过去年年订,但是,由于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冒了,就是保守。现在不同了,负责水利的书记亲自在现场勘察,和工程师谈话,又从亲自参加生产当中,了解到民工、材料供应、工程进度等等情况,这样,县委会在制定1958年水利规划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又切实又具体的意见,这样别的委员也就容易提出意见,因而也就订出了切实可行的水利规划。在制订农业、畜牧、林业等规划时也都有同样情况。
丰富县委集体领导的内容,还表现在加强了对业务、技术部门的领导。过去由于沁县县委会的领导干部不懂技术,对这些部门的领导,始终是比较薄弱的一环。现在不同了,县委会领导干部自己学会了技术,对这些部门既能实行政治思想领导,又能实行业务技术领导。
最后,县委会深入基层以后,还密切了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许多书记和委员和群众交了知心朋友,和群众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的亲密联系,有些书记、委员从乡下回到城里开几天会,总有老农不断的找来,有些人直接找到我们家里,谈情况,提问题。有一个叫王贵英的老农,就曾直接找到我家里,向我反映他那个合作社账目不清的问题。这样,就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使我们的领导工作更能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