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做技术革命的先锋 郑全斌创造十七种工具使钳工车间实现机械生产 陆顺开和潘坚改进加工方法提高锻压效率二百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3
第3版()
专栏:

  做技术革命的先锋
  郑全斌创造十七种工具使钳工车间实现机械生产
陆顺开和潘坚改进加工方法提高锻压效率二百倍
据新华社郑州12日电 焦作煤矿修理厂青年钳工、共产党员郑全斌,在最近两个月来连续创造了十七种先进机器和工具,把钳工车间许多手工操作变成了机械化生产,他自己也能因此一年完成二十四年的工作量。
焦作煤矿今年生产和基本建设都在突飞猛进,仅煤炭的生产任务就由去年的二百四十万吨跃进到三百五十万吨。这个修理厂的任务本来已经很繁重,但为了支援农业实现机械化,他们还负担了生产两千部电动机的艰巨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向手工操作的钳工车间就成了这个修理厂生产跃进的障碍。像制造电动机的心脏——“转子”,十二个青年小伙子干一天,只能打成一个“转子”所需的六百页矽钢片;全部电动机上所需的一百二十万页矽钢片,这十二个人要干六年才能完成。又如煤矿生产和基本建设中,由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经常需要大批“动力接触子”配件。这种铜活品种繁多,制造复杂,就是作一个很小的活件也得经过七、八道工序。
郑全斌针对生产中的这些薄弱环节,就大胆革新落后的技术。他创造的“小型电动冲床”,只需一人在上面操作,十个月就可以完成二百二十万页矽钢片的生产任务,生产效率比手工操作提高一百四十多倍,一年能节省五千六百六十多个工作日。他在已退休的老铸工邓长富的帮助下创造的“万能铸件胎”,使全厂所制造的三十多种铜活的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四倍到七倍。
这个厂在今年2月间组织生产大跃进的时候,郑全斌提出用革新技术的方法,保证一年完成五年工作量的个人跃进规划。厂里党委决定由一个团委副书记和一个工程师从思想上、从技术上帮助他实现这个豪迈的理想。厂的行政领导并且从时间、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郑全斌两个月来的技术革新的成果,不仅实现了他的先进的跃进规划,并且远远超过了原订的指标。
新华社广州10日电 广东农业机械厂锻压车间老工人陆顺开、潘坚,在生产手扶拖拉机的“链冚底”时,改进操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二百倍以上。
这个厂过去生产手扶拖拉机的“链冚底”是用手工制造的,一人一天只能生产一个,而且产品质量不易保证。老工人陆顺开想用冲床机制造“链冚底”,他的想法得到潘坚的积极支持。他们经过四昼夜的共同琢磨,在车间仔细地估量了冲床机的压力情况,就自己动手设计,利用旧废料制成一套“链冚底”的工模,装在冲床机上冲压“链冚底”。开始时,冲压出的“链冚底”不合规格,但他们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克服了困难,又研究改进了工模,终于获得成功。
这个厂采用陆顺开、潘坚改进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链冚底”,不但产品质量好,规格一致,壳面光滑,而且一天只用一普通工就能制造出二百个以上,比手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二百倍以上。今年这个厂要生产手扶拖拉机一百二十台,过去用手工制造这么多拖拉机的“链冚底”,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任务;改用冲压以后,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