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依靠群众就能加速工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4
第3版()
专栏:

  依靠群众就能加速工业化
  中共云南省榕峰县委第一书记 宋丙寅
在原来没有任何工业的县里,是单纯依靠和等待国家的大量投资和现代的技术装备来办地方工业呢?还是充分依靠群众,运用广大农民对工业化的迫切要求和热情,工农结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办法和手工操作到现代化,逐步发展地方工业呢?从榕峰县两年来发展地方工业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正确的道路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贫困的面貌开始改变
榕峰原名宣威,是出产著名的云南火腿的地方。然而人民生活却很贫困。虽然这里有遍布全县的煤、铜、铁等矿藏,清朝时候曾是著名的产铜区。但过去用土法冶炼,森林砍伐殆尽,造成水土流失,不仅铜铁炼不成,连田地也搞瘦了,群众将这样情况编成歌谣:
“天旱愁,下雨愁,冲田冲地,三年五年变为地骨头,户穷人瘦,麻布衣裳筋筋柳”。全县每人不到二亩地,三分田,经过连年增产,直到1956年每人平均原粮还不到五百斤,平均收入只有五十元,有的山区乡只有十五元。工业更为落后,1956年前全县只有一个供照明用的小型发电厂和一个碾米厂,年产值仅五十多万元。本县到处是铁矿,但打锄头用的钢和铁锅要从外县调来,生产生活资料大部分依靠外地供应。过去虽然叫了几年要办地方工业,但由于只消极地想上级给资金、机器和技术员,所以一直没办起来。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掀起了农业生产高潮,生产工具的供应骤然紧张起来。合作社需要大量的新式农具,但我们连新式农具的修理也无能为力,就是连旧式农具也因为缺铁没有货源而无法满足需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县委展开了争论。有的同志主张要等上级给资金给机器和技术人员才能办工业;有的同志主张自力更生,立即动手,自己解决困难。经过辩论后,初步统一了思想,在地委的具体帮助下,决定先从解决当时迫切需要的农具原料入手,组织工作组访问农民,发现过去开过的铁矿,找到了土法炼铁的师傅,搭了几间小棚子,一面开采,一面派出会搞土法炼铁的农民,到外地学习焦炭炼铁。在群众热情的支持下,两个月就建成了日产三吨的一座焦炭炼铁炉。这个事实大大鼓舞了县委依靠群众办工业的决心。1957年我们大力组织地方经费的收入,动员各部门节衣缩食,节约事业费和行政经费,筹措了五十三万元的资金,又新办了十九个厂矿,制成了骨粉、各种新式步犁、马车、打谷机等新产品,工业产值由五十万元增加到四百多万元。开始扭转了生产资料供应不足的被动局面,直接推动了生产。在今年的农业生产高潮和工具改革运动中,这些厂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全县已有五十九个乡,基本实现了车子化,铁木轨道已有五十多公里,新式农具推广了五万八千五百四十六件,并可在今年上半年内,基本实现在运输工具上的土机械化。在这些厂矿所在地及其附近,地方工业对于增加人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尤为显著。如安迪乡办了铁工厂后,副业收入就由1956年的五千四百元增到三万九千元,由于社里有了积累,今年修了一个能灌溉五千多亩的中型水库,办了一所中学,并安了电话喇叭筒。农民在热情地歌唱着:“月亮出来月亮清,党的领导真英明,千日盼头实现了,积极劳动感恩情”。
经过了整风运动和一年办地方工业的实践,使我们思想得到解放,打破了办工业的神秘观点。建设时期总路线,又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鼓舞。我们当即作了今年工业赶上农业的规划,传达后,立即获得区、乡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带领找矿、找原料,帮助修路、运输、建厂,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支援什么。因此,我们就敢于大胆设想争取今年使工业产值赶上农业总产值,计划今年内要想各种办法筹集五百零七万元资金,新建二百三十七个厂矿。目前已有一百二十九个投入生产,预计今年将生产生铁三万吨,钢锭三千吨,焦炭十二万吨,人造石油一千吨,粗铜五百吨,粗铅一千吨,过磷酸钙一万吨,人造棉五千吨,火腿腊肉一千八百吨,双轮双铧犁三千部及其他农具十万件。地方工业产值将达到三千五百万元。在国营厂矿的带动下,合作社已办起修理和制造农具厂、颗粒肥料、小炼铁厂等小型厂矿共计一千五百二十二个,在农业生产高潮的同时,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办工业的高潮。事实生动地证明了广大农民对工业化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和热情支持的。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一为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威力,这是我县今年的地方工业能够跃进的根本原因。而实行工农结合,从各方面体现工厂与农民的血肉关系,则是充分应用与发扬农民的这种热情和力量的关键。这对于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一年来的摸索,我们在这方面的办法和初步经验是:
半工半农,半工半学,半工半商
第一、采取“三半”的办法,即半工半农,半工半学,半工半商的办法,是解决劳动力的主要出路,也是工农结合的基础。我县办的小厂矿多系手工操作,需要的劳动力很多,如全部由国家雇用,不仅工资和宿舍所需的投资无法解决,也会影响农业生产。我们解决的办法是:国家只雇用少数掌握动力、机修、冶炼及需要较多技术的工人,大量的普通劳动和简单技术劳动则和合作社订立合同统一调配。具体办法是:
一、可以分散挖的矿和原料搜集,由厂矿和合作社按质、按量、按时订立合同,合作社根据自己的农活情况来安排劳动力,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不搞。这样,既保证了厂矿的需要,又不耽误生产。报酬作为副业收入,统一分配。
二、需要集中进行的活计,如基本建设、开采较集中的矿井、季节性的农产品加工等,则由农业社从搞副业的队伍中抽调5%的劳动力,经常轮派一部分劳动力到厂矿做临时工,收入提70%到80%交社评给工分,20%至30%作为社员的补贴。日产三吨的安迪炼铁厂如全用固定工,需要三百多人,但采取以上两种办法,只用了三个干部、四个技工和十个半固定工。
三、有些轻微劳动和简单劳动,尽量利用农业社的半劳动力和残废及城镇多余小商贩去做。如今年城镇办了两个土杂加工厂,加工肠衣、松节油、药材、棕绳,八十个工人中,除去五个有技术的外,都是农业社和街道居民中的半劳力和五保户。这两个厂2月中筹建,3月1日投入生产,投资仅五百元,3月份产值二万七千元,利润三千二百元。矿山则用瞎子扯风箱,跛子敲矿石。全县瞎子跛子有五百多人,每年国家及合作社需救济照顾二万多元,地方工业大发展后,他们都可从五保变成自保,不仅不要照顾,还可为国家创造财富。他们反映:“跛的不跛,瞎的不瞎,过去是五保,现在我们也要为大跃进献个宝”。
四、一些临时性的而又较轻微的劳动,则和学校的勤工俭学相结合,利用假日及休息时间进行,既使学生得到锻炼,又增加收入。
五、分散的山区土特产及野生植物加工,则采取“一人一马一锅”的办法,训练采购人员,带工具上山,就地利用山区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加工。
今年我县地方工业如全用固定工人,就需二万多人,由于采取上述办法,只用了技术工人二百七十多人及半固定工人一千多人。
工农结合,什么困难都不怕
第二、工农结合顺利地解决了资金、资源、技术上的困难。在实践中,我们逐步体会到工农结合不仅可以解决办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业社的大批劳动力参加工业生产之后,增加了农业社的收入,使厂矿的生产更能适应农村的要求,在感情上社和农民都感到工人是自己的社员亲属,分外的亲切。所有这些,都使农民更加热爱厂矿,愿意尽一切力量来支持厂矿。许多小厂矿缺乏基本建设和购进原料的资金,便和农业社订立合同,由社供应原料和建筑工人,暂时记账,等工厂有了收入,合作社分配的时候再付给。有的农业社还把自己多余的钱借给工厂作流动资金。在厂社都缺钱的时候,便由信用社动员零散资金解决。如安迪铁厂1957年5月欠农业社的账,一时不能偿还,影响合作社分配,信用社便动员群众存款一千一百元贷给铁厂,还给合作社,这样便保证了社能够及时分配。8月农业社要买耕牛农具,铁厂又积极推销产品及用工人储蓄等办法集中了三千多元资金,贷给合作社。
在技术力量方面,由于大家热爱工业,到处举荐人材。全县从机关学校农村及手工业工人中发掘出各种技术工二百三十七人,再加上带徒弟、互相请人传授、派人学习、及发动工人献计等办法,初步解决了目前的需要。
群众还积极报矿,帮助我们找到了十几种矿产和三百七十多种野生植物,开辟了广阔的原料资源。目前用十几种野生植物酿酒和人造棉已制造成功。
全党办工业,大家齐动手
第三、全党动手,组织各部协同配合。
今年工农业大跃进之后,为了贯彻执行全党办工业全民办工业的方针,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协作平衡。我们主要是从两方面加强:县区委和支部都有一个书记或委员专管工业,合作社由管副业生产的副主任或委员和厂挂钩,党委定期研究工农业生产和修路运输及商业的互相配合与协作。另一方面组织各个部门(主要是工商财政部门)的力量,积极办工业。如供销社办各种土特产加工厂,服务局办罐头厂,商业局办纺织厂和小五金加工厂,并由他们出资金调干部,负责组织远距离的供销。条条块块结合起来,就可减少许多盲目性和互相抵销力量、互相扯皮的现象。这样就更好的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县委也得以坚持了以农业为主同时又不放松工业,基本上做到了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使工农业同时跃进。
回忆我县地方工业发展的情况,使我再一次感到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也使我坚信,只要坚决依靠群众,全党办工业,就必然加速工业化,加速缩短工农界限和城乡界限。
我们有信心在今年跃进的基础上再跃进,力争五年或三年内使榕峰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并在全县实现耕作机械化、电气化,使我县落后面貌从根本改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