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教育科学中的厚古薄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4
第7版()
专栏:

  教育科学中的厚古薄今
“厚古薄今”的现象,不仅在文艺、历史的教学中存在,而且在教育科学的研究中,也是严重的。教师们的厚古薄今,表现在:一方面大量介绍资产阶级的书籍,大量讲授封建的资产阶级的东西,另一方面,纵谈古外,略谈今中,颂古非今,要求学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学习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用功精神,实际上是鼓励脱离实际。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公开说自己同王阳明是“交朋友”(意思是说很崇拜王阳明)。有的教师向学生说:“劳动人民不能欣赏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牧童骑在牛背上,短笛横吹,自己感受不到美,只有田园诗人才能感受到”。对待今天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重要教育措施,却不以为然。
更严重的是以古论今和以古代今,用封建的资产阶级的观点来解释共产主义教育学。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章时,不仅错误地肯定古代也有集体,而且引用“论语”上说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来说明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教育”一章里也以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等等作为集体主义的例子。在讲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时,引用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例子来说明。这种以古代今和以古论今的观点,似乎企图证明中国古来也有马克思主义,几千年以前我们早已建立了科学的教育学的体系,因而也就不能不歪曲科学的教育学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本质。
这种厚古薄今的现象,应该彻底批判,才能“温故而知新”,为当前的政治任务而教好学好。
北京师范大学 一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