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文艺理论教学中的恶劣倾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4
第7版()
专栏:

  文艺理论教学中的恶劣倾向
目前,在大学中文系的文艺理论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严重的恶劣倾向:厚古薄今和漠视政治、脱离实际。
教师在讲授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社会性、典型、形象这类重大问题时,列举的例子,外国的,不是巴尔扎克,便是列夫·托尔斯泰或果戈理的作品,最近的,也是高尔基的“母亲”;中国的不是“红楼梦”,便是“水浒”或“儒林外史”,最近的,也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举这些作品作例子都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不举或很少举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作品作例子呢?而且新近出版或发表的作品,就根本不为人所提及。
其次,教师在自己的讲义或讲授中,只讲一些马克思、列宁、毛主席等革命导师和其他经典作家的条文。这当然是对的、必要的。问题在于:在具体问题上,不用理论去评价新作品,对目前文艺上有争论的问题不置可否;在理论问题上,对各式各样的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理论不批驳,连右派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跟我们针锋相对的原则问题都不看一字。有一个教师,在1957年下半年的文学概论教学中,讲授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党性、政治性、作家的世界观等重要问题,却从未批判过冯雪峰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不外两种情况:一种是嘴里虽讲的是马列主义,心里却还是想的唯心主义。另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漠视政治、脱离实际。这些人忘记了“不破不立”、“不塞不流”这个道理,双轨的铁路线,是再好不过的,双轨的文艺路线却是不能长存的。
白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