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依靠群众繁殖良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9
第1版()
专栏:社论

  依靠群众繁殖良种
解放以来,我国良种面积不断扩大。1949年全国良种面积仅一千万亩,1952年就达到了一亿三千万亩,1957年更扩大到十三亿亩,占全国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6%。1958年将达到十七亿五千万亩,占全国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3%。几年来推广了优良品种七百多个,一般增产15%左右,高的达到一倍以上。这对我国农业的增产起了很大作用,群众十分欢迎。
但是,由于没有跟着合作化的发展,从根本上安排种子工作,以致两三年来形成群众靠政府、下级靠上级和大调大运的现象。这不仅工作上被动,而且由于所调的种子大部分是商品粮,品种混杂,发芽率不高,品种也往往不尽适合当地环境;同时,调运中的损失浪费也很严重。今年大跃进以来,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种形势给种子工作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不仅要求良种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要求更能耐肥、耐水、抗病和适于机械耕作。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阻碍农业生产大跃进。
我国地区辽阔,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各地耕作制度极不相同,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每年大约需要三百亿斤种子。这样数量很大而又必须适应于各个不同地区的种类繁多的种子,能不能由国家包下来呢?显然不能,而且也不应当这样做。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解决。经验证明,这方面的工作,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能够做得了也能够做得好的。比如浙江省黄岩县路桥一社几年来就是依靠自己选种,自己繁殖良种,普及了良种,还提高了种子质量,产量不断提高,从1956年就成为千斤社,还支援了本县许多兄弟社不少良种,使大家都增了产,因而得到大家拥护。黑龙江讷河县组织良种推广网,采用多点示范,就地繁殖,就地推广的办法,变劣种为良种,由低产变高产,一年普及,二年即行更换,做到了多、快、好、省。这种事例各地都有。只要我们把这些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就会遍地开花结果。
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种子地,是自繁自选自用的根本办法。农业合作社在种子地里每年繁育自己所用的种子,并不断进行精选,从良种中再选良种,就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种子,并逐步提高。过去在这些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建立种子地时,没有和群众好好商量,不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不结合群众实际利益,而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或者种子地建立起来了,但没有解决劳动报酬之类的具体问题;更多的是没有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农的作用,因而效果不显著。今后必须针对过去的缺点,加以改进,使种子地切实成为农业合作社繁育良种的基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作物品种十分丰富,精心培育品种的老农也到处都有。据农业部不完全的资料,农家品种已经征集了十八万多份。解放以来农民新选育的品种已近七十个。现在推广的七百多个品种中,有四百四十个是农家品种。这充分说明群众中的品种资源是丰富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坚决相信群众,积极领导,就会发掘出更多的优良品种,培养出更多的农民选种家,把种子工作做好。
其次,为了解决各地扩种改制所需要的种子或合作社缺少的良种,国家还要做良种调剂工作。国家应当建立一套良种繁育制度: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应该积极进行选种、育种和原种繁育工作。专县“示范繁殖场”要繁殖“推广种”,供给农业社种子地使用;并根据需要,在适宜的地区建立良种繁殖基地。这样,国家每年只要供应农业社种子地十五至二十亿斤种子,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农业社种子的质量。现在良种经营工作已经划归农业部统一管理,更便于有计划地做好良种供应调剂工作,逐渐克服临时盲目大量调运,以致积压和浪费良种等现象。
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在培育良种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还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应该作进一步的努力,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品种。以往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存在着保守思想、个人主义和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作风,阻碍了他们工作的发展,必须用革命的精神加以克服,走到广大田野,一面向农民学习,一面指导农民,和群众密切结合,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过去在选育新品种和推广良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向,如偏重稻麦棉等主要作物,轻视高粱、谷子、糜、黍等;偏重平原,忽视山区;以及品种单一化等。这些偏向也是没有很好地走群众路线的结果,今后工作中还须加以纠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