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雨害是可以战胜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19
第2版()
专栏:

  雨害是可以战胜的
  路万程
我国小麦主要产区在麦收时期正是雨季开始。据北京、安阳、济南、宿县等地多年来长期雨量记载,6月降雨量比5月增加一到三倍。有些麦产区,在这个阶段降雨日数也增多了。黄淮平原麦收时期平均降雨日即占四分之一左右。1956年陕西省关中、陕南地区麦收时期从6月5日开始,连续降雨一个星期。河北省1956年在麦熟期间一般地区连续降雨一百公厘以上,有些地区达到二、三百公厘。这年河南、安徽、山西、江苏等省因雨害损失小麦五十亿斤左右。1957年也有不少地方,在麦收时期受到阴雨的威胁。
霪雨给麦收带来的困难是很大的。风雨不仅能使小麦成片倒伏,难于收刈,甚至能使麦穗发芽霉烂。陕西、河南等地群众把收麦比喻为“龙口夺食”,就是指的:麦收是一场向雨害的严重斗争。
“未雨绸缪”在这里也是很适用的。在麦收季节里抓紧在没有下雨以前,熟一块,收一块,随收随打是防止雨害的根本办法。进行这样收割的时候要按小麦不同的生长情况,排出主、次、先、后。先收好麦,后收次麦,是许多麦区的一般作法。对于休眠期短,遇雨容易发芽的品种,如“碧蚂1号”“碧蚂4号”“西农6028”“白玉皮”“南大2419”“中农28”等,也要先动手收割。对于沿河滩地和低洼易涝地的小麦,也应当争取先收。
“上场算一半,入仓才能算”。除了注意抢收快运以外,还要抓紧打场。1956年许多地方因为打麦的场院不够和拖延了打场时间,没有随收随碾,遭到很大损失。为了加速打麦,场地的面积稍大一点,数量稍多一些是有好处的。河北省吴家庄农业社1956年由于场地少,面积小,不能及时脱粒,被雨损害小麦六万斤。1957年这个社吸取前一年的教训,扩大了麦场,保证了碾麦及时。
堆垛也是抢收当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运到场上不能立即打场脱粒的小麦,要选择高地垛好,苫严,防止风吹雨淋。
麦收季节阴雨连绵是常有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所有劳力,利用一切收获工具,冒雨抢收。因为连日阴雨,麦粒容易在穗上发芽,或倒在地上沤坏,不抢收回来,就会损失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收割呢?根据河南、陕西等地经验,在不断阴雨中,最好割下带五六寸短秆的麦穗,以便在室内外捆束晾晒和脱粒。1956年河南确山黎明社采用这种办法很快完成抢收工作,少损失十二万斤小麦。已经收割未能及时运回的麦子,也可以采取铡下麦穗,运回脱粒的办法。1956年河南西华县农民用这个办法,提高打场效率三分之二。来不及铡穗的小麦也应当抢运回来,利用一切避雨的地方架起风干。利用门板摔打或用人工搓穗脱粒,也是处理淋湿麦子的一个好办法。
已经脱粒的湿麦子仍有生芽、发霉的可能,因此必须利用热坑和锅等把湿麦子烘干。这种办法,适宜分散进行,如能根据预分方案,把湿麦子分配给社员,就可以化整为零了。
各产麦区的农民都有和雨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合作化以后,各地在集体抢收方面也创造了很多办法,只要发动群众,提高警惕,雨害是可以战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