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争取较快地完成扫盲任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0
第7版()
专栏:

  争取较快地完成扫盲任务
  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代理主任 张际春
扫除文盲的工作在去冬今春以来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很不平衡,有的进展得很快,有的就进展得相当慢。根据我们最近接触到的一些地方情况来看,在青壮年中扫除文盲的工作是可以加快和能够加快的。它之所以能够加快,道理很明白:
如饥思食 如渴思饮
首先是群众要求加快。谁都知道,群众不识字和没有文化的痛苦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解放以前,群众对于这个问题是不能去设想的,解放以后八年来,在这一方面虽然有很大的变化,但是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因而群众的要求仍然很强烈。合作化以后,所有制随之改变,群众得到了进一步地解放,但是不识字和文化低的困难仍然存在,不但学习政治学习技术有很多困难,就是计算自己的劳动工分和处理自己的家庭生活亦发生很多不便。群众亲眼看到识字人和有文化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上有着许多的便利条件,而自己却缺乏这种条件。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地改进提高的事实,更加迫使工农群众认识到学习文化技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文化技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对于创造自己未来更加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所以群众说:“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而更加迫切渴望扫除文盲、学习文化。
群众对于我们过去的扫盲工作有没有意见呢?几年来我们确是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帮助群众扫除了一大批文盲,有很多的人也已经上升到半文盲状态,相当地满足了群众一些要求,据河南省登封县的统计,全县八万四千多文盲半文盲中,经过1957年冬季以前的努力,就扫除了三万多文盲半文盲。但是扫盲工作由于抓得不紧,时紧时松,同其它事业一样也走着它迂回曲折的道路,1953年和1956年的“反冒进”,同样受到挫折,放慢了它的速度。因而群众对于我们的工作仍有批评,他们说:“年年办冬学,年年从头学;一日三个字,那有时间磨。”又说:“冬满堂,春一半;入夏秋,就不见。”“年年扫盲,年年是文盲”,登封县的群众甚至把县委提出的“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暂停”的意见,把最后一句修改为
“大忙要继续学”。这就是说,群众对于我们抓得不紧,随时中断扫盲工作,进展过于缓慢有意见,有批评。群众要求多、快、好、省,一气呵成。有同志说:群众要求解除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苦闷,正像已经到了如饥思食,如渴思饮的地步。这话似乎有点儿形容过分,但是它同群众大多数的心情基本上是相符合的。
万人教 全民学
其次是有加快的可能条件。谈到条件,第一是文盲人数很多,有没有人教的问题。解放以后我国的中小学校有很大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数量有很大的增加。
(如果包括大、专学校的发展就更多)由于业余文化教育的开展,一般工农干部和青年工人农民的扫盲工作和提高文化的工作亦得到一定成绩,许多人或者被扫除了文盲或者被提高了文化,加上解放前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和识字的人的数字就更大。非文盲和文盲的比例,有很大的改变。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有些地区平均两个人教一人,有些是平均一个人教一人,至多的也只是平均一个人教两个人(城市同农村当然有差别),许多地方曾经动员和组织所有识字的人来参加这个工作,他们的口号是“万人教,全民学。”因此,有没有人教的问题是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去组织和运用这些力量的问题。第二是时间问题,即教的人有没有时间教,学的人有没有时间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根据登封县和已经在青壮年中基本扫除了文盲的一些市、县的工作经验来看,也是不难解决的,因为他们实行群众路线的扫盲运动,采取的方法是群众性的普遍展开的有组织的扫盲工作,不是少数人冷清清的活动,学习组织与生产组织(农村是生产队)一致,每天利用生产的空隙进行学习,学习的场所不限于室内,往往是室外,是田间和工地。因而学习变成了生产劳动的休息,生产劳动变成了学习的休息。每个学的人有人教,每个教的人有包教的对象,这种方法能够坚持经常学习,不致于中断学习。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办法,从一个生产队、一个村的完成开始,逐步进到一个社、一个乡、一个县的完成。在学习的内容上,能够与生产劳动的内容密切相结合,与学习政治、学习技术密切相结合。实行做什么学什么,他们学习的课文中充满着“玉米杂交”“颗粒肥料”“除四害、麻雀、老鼠、蚊子、苍蝇”“修水利”“水土保持”“文化翻身”“社会主义跃进”“绿化祖国大地”“征服大自然”“深耕”“播种”“追肥”“病虫害”“人造卫星”“火箭”“农业发展纲要”“劳动工分”等类字句。你说它是文化课本,但是它也是政治课本、技术课本,因为教的时候不只是教文化,同时也教政治和技术,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群众说这是“三合一”的教学。它不是为文化而文化、为扫盲而扫盲,它是为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而扫盲而文化。它无论在学习时间上和学习内容上都不但不与生产发生矛盾,而且它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和配合生产。我们往往担心扫盲和文化学习会妨害生产,但是如果能够采取这种方法,扫盲和生产的矛盾就可以避免了,担心也就多余了。再退一步来说:试想我们如果不采取这种方法,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是不是可以期待一种比较理想的农闲季节到来再安排我们的扫盲工作呢?现在看来无论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都不容易期待那样的季节,相反的,过去的所谓农闲季节,一般的都已经变成为农忙季节了。工矿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群众性的与生产紧密相结合的进行扫盲、学习文化的方法,看来是一种最可靠的方法。
问题在于领导决心
既然群众对于扫盲和学习文化有高度的积极性,要求加快,而加快的可能条件又是充分具备的,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若干省市和大量的县、市在青壮年中扫除文盲的先例,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呢?问题在于领导的决心如何来决定。这里不是说领导上是否下了决心和有无决心扫除文盲的问题,这个问题,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和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公布以后,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而是说决心较快一点或者较慢一点,抓得较紧一点或者较松一点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干劲如何的问题。大家知道,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规定是,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今年3月中央在转发江苏省民办农业中学的指示中,又曾经指出“争取在五年到七年消灭农村中的文盲”。如果以中央今年3月指示的意见为基准,从1956年起计算,到1962年就是七年,距现在还有五年,到1960年就是五年,距现在还有三年。但这是就全国范围和最长的时间来说的,如果就每一个省市、专、县,特别是每一个区、乡、社、村和厂矿、机关、部队单位来说,就不一定都要等到三年到五年了。中央的指示中说的是“争取”,这就是说它同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一样,必须要有一个积极争取的规划和措施,没有一种积极争取的规划、措施,就不可能预期完成。在80%以上的青壮年中达到能够认识和使用一千五百个以上的常用字,这是扫盲的一个普遍的目标,它要有一个相当的斗争过程,才办得到的,因此,对于时间引起一定的警惕是有益的。
根据登封县等地的经验,主要的是书记亲自动手,全党全民动员,以工农业生产为中心,在工农业生产跃进的同时,展开一个扫盲大跃进,掀起一个群众性的扫除文盲、学习文化的全民运动的高潮,动员青壮年中一切文盲半文盲和一切识字的人,为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而奋斗。在实际工作上,在安排工农业生产的同时,随时注意把扫盲和文化学习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并加以安排,不要只是委之于主管部门。
加强扫盲中的政治思想工作。针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情况,在群众中适时展开有关扫盲问题上的某些群众性的思想大辩论,以澄清少数人对于扫盲工作存在的怀疑等不正确的思想,提高群众的认识。例如有的人至今还认为扫盲工作工作量太大,与生产有很大的矛盾,怀疑完成的可能性,或者根本否认扫盲工作的必要,认为与其对青壮年进行扫盲工作,不如普及小学教育,从根本上断绝新盲的来源更为可靠。而忽视当前在大量青壮年中扫除文盲工作充分可能的条件和重要性,不知道扫除文盲和普及小学,都是文化革命的重要目标,是同时并进不能偏废的任务。
为了推动扫盲运动的充分展开,领导上应当重视每一个村、社、乡、县和车间、厂矿、机关、部队扫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应当注意把其中先进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同时还应当采取一些适当的鼓励办法来促进整个运动,例如像河南省有些地方作的,当一个村、社、乡扫盲任务完成时,除召开现场会议,进行座谈研究评比成绩经验外,并举行庆祝会,庆祝当地扫盲胜利和文化翻身。我们在河南某些地区看到的是,不但是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厂矿,当那里的青壮年完成扫盲时举行庆祝会,敲锣打鼓张旗结彩向政府报喜,有的甚至当某一户男女青壮年扫除文盲时,亦发给一张“无盲光荣户”的证书,张贴在门口或堂屋上。有些地区(如河南长葛)对于在扫盲中某些特别努力苦学而又积极推动别人学习获有成绩的模范并发给一种奖状。这些措施很有意义,它对群众扫盲运动,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群众由睁眼瞎子到扫除文盲,由受文化的束缚到掌握文化的工具,这不是通常的胜利,是文化翻身,是伟大的革命胜利。群众欢欣若狂是可以理解的。
扫除文盲,正如少奇同志报告中所指出的,这是文化革命重要目标之一。它与发展整个文化教育事业,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实现文化革命技术革命,推进工农业生产,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等根本任务紧密相联系,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跃进中,在文化革命、技术革命的斗争中,抓紧扫盲工作,作出更积极的规划,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争取在较短较快的时间内解决这一个迫切任务,它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