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谭嗣同与戊戌变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1
第8版()
专栏:书林偶拾

谭嗣同与戊戌变法
   知非
老舍同志所写的话剧“茶馆”,第一幕以1898年的戊戌变法为时代背景,对话中庞太监提到:“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
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距今正好六十年,它的过程虽然仅仅一百天,但它直接孕育了后来的辛亥革命。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湖南浏阳县人,他青年时代曾从军新疆,又遍游南北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这时中国早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起,次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全国人民莫不悲愤,他写了一首诗,题为“有感”,中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深刻地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的情绪。
甲午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主张要“瓜分大清帝国”,刺激了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侮,在政治上产生了改良主义的保国保种运动。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康有为主张君民共治,谭嗣同主张完全民治;康有为主张与旧派妥协,谭嗣同主张斗争,所以后来失败后,康、梁逃到国外,他则慷慨牺牲。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各省举人上万言书,组织“强学会”。议论朝政,各省也先后成立学会。谭嗣同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并主编“湘报”,积极宣传爱国救时的方法。
1898年夏天,光绪皇帝颁布了变法维新的诏书,谭嗣同因徐致靖的荐举,入京参预新政,被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但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暗中布置复辟、进行政变。光绪想依赖袁世凯的兵力保护自己,谭嗣同亲自去与袁世凯策划密谈,他没有认识到大盗袁世凯的本来面目。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慈禧立即囚禁光绪,逮捕新党,变法后的维新局面,便宣告结束。
维新失败后,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东京。有人也劝谭嗣同逃亡,他毅然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时被杀,世人称为“戊戌六君子”。
他著有“仁学”及诗文集。在“仁学”中他表现了唯物论思想,充满了斗争精神与社会改革纲领,表达了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深刻仇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军”作者邹容,对谭嗣同极为崇拜,把他的遗像悬于座侧,并题诗云:“赫赫谭君故,湖湘志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他不愧是“可敬的启蒙思想家”(陈伯达同志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