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人和自然一齐变 思想生产双丰收 江西上山干部成绩好 农民夸他们文也行武也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5
第3版()
专栏:

人和自然一齐变 思想生产双丰收
江西上山干部成绩好 农民夸他们文也行武也行
本报讯 记者李连斌报道:江西省上山干部五个月中不论在锻炼改造自己,转移社会风气和为国家创造财富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干部们形容自己下放锻炼的收获是:“人与山一齐变,思想生产双丰收。”
干部开始上山时,部分山区人民怀疑干部担承不了山区的繁重的体力劳动,说:“干部文行、武不行。”但是看到干部一上山就迎风浴雪地砍竹子、扛木头、搭茅棚、开荒、栽树、修林,则暗中赞叹:“行不行,肯干就好呀!”干部不但自己劳动,并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一道劳动,向群众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和群众开展劳动竞赛。开始时两个干部和一个农民比,在严寒中干部们打赤膊、汗流浃背地干,还是赛不过农民。可是难不倒干部,他们提出:张飞夜战马超,我们夜战上帝。他们在黑夜中、月光下英勇地劳动,大自然终于驯服了,他们赛过了农民,一个赛过了一个,连女同志也赛过了农民。黄岗山垦殖场许多女同志一天砍五、六十根竹子,比一般农民砍得多。农民终于竖起大姆指头:“共产党的干部文行武也行。”
上山干部在生产建设中经常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干部们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办夜校教群众识字学文化,为群众治病。大茅山有一个农民的儿子突然患病,发高烧,病情很严重。大茅山垦殖场的医生连夜赶几十里路前去治疗,春节没有休假把孩子的病治好了。后来那个农民带着鸡、领着儿子到垦殖场致谢,要把儿子交给垦殖场。他说:“这个孩子是共产党救活的,是共产党的儿子。”
干部上山时受到山区人民群众的热烈鼓掌欢迎,当时上山干部就表示努力生产,作出成绩,要听到山区人民的第二次鼓掌,现在他们听到了山区人民的第二次掌声。五个月来,上山干部英勇劳动的结果,使千年沉睡的荒山翻了身,荒废的山岗恢复了青春,自生自灭的草木有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各垦殖场开荒达十万亩,播种了稻子、大豆、小麦和各种菜蔬;营造松、杉等用材林一百多万亩;种植梨、桔、柑和葡萄等各种果木及桐、茶和油茶等各种经济林木上千万株;着手兴建利用各种野生植物作原料的造纸、制酒等各种小型工厂二百多座。满山遍野的芭茅草、笋壳等都成为造纸的最好的原料,板栗、杨梅、葡萄等水果洒将大批生产。此外,许多垦殖场饲养了细毛羊、安哥拉长毛免、生猪、奶牛等牲畜,有些垦殖场还养了鱼。只赛城湖垦殖场就养鱼一亿五千万尾。干部们的辛勤劳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仅就赛城湖垦殖场养鱼一项计算:一亿五千万尾鱼到今年底以成活五千万尾计,每五十尾一元钱,就为国家创造一百万元的财富。
山区生产建设在迅速地发展,山区的面貌也在迅速地改变。邮电、学校、百货商店都上了山,二百座山区小型水电站开始计划兴建,有的垦殖场修建了火电厂,解决大量发展山区工业的动力和照明问题,一百多个垦殖场今年年底全部可通汽车,井冈山公路今年“七一”就可竣工。荒凉的山区很快就变样了,一幅繁荣的、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山区的图景开始摆在山区人民的面前了。山区人民纷纷要求参加垦殖场和干部一道建设新山区。黄岗山过去有些农民想搬下山的现在不搬了,有的并往山上搬了。“过去好女不嫁山中郎,现在偏与山哥结成双。”社会风气大大改变了。
上山干部们经过五个月的劳动锻炼,增长很多生产技术知识,“五谷不分”的情形改变了,一些闹头痛、患胃病和神经衰弱的同志都好了。他们说:“山是垦殖场,是学校,也是疗养院。”井冈山垦殖场的负责同志说:“全场个个身强力壮精神爽,形成思想大跃进,身体大跃进,生产大跃进的新局面。”开始上山流传的“千金”“小姐”“面包”“汽球”等外号,被“铁球”“水牛”“火车头”“大力士”等新绰号代替了。
目前上山干部提出红透专深,向科学文化大进军,彻底改变山区面貌的响亮口号,充满共产主义精神,决心为长期建设山区而奋斗。江西省党政领导机关适应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对山区建设、开发山区经济的要求,决定建立一百一十五所劳动中学、十三所劳动大学、一百一十五个科学研究机构。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动和学习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这样,上山干部是劳动者,又是教员,又是科学研究员。几万干部上山开辟了江西山区建设的道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将把山区建设迅速引向最高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