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打开了技术神秘之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6
第3版()
专栏:

打开了技术神秘之门
浙江长兴耐火器材厂厂长 李兴发
浙江省长兴耐火器材厂在没有资金、设备、工人不懂技术的情况下,经过三年艰难曲折的道路,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初步规模的高级耐火器材制造厂。这在当初的确是许多人所不敢设想的。好心肠的人们曾经为我们忧虑过,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也曾嘲笑过我们。但是,我们走过了重重难关,打破了技术的神秘之门。
艰苦奋斗,白手起家
1954年9月间,我们几个复员军人从朝鲜、西藏等地回到了故乡——浙江长兴县。我们在党的教育下,丢弃了准备建立小家庭、做小买卖等自私的打算,抱着“金星英雄”一样的理想,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根据本国耐火器材生产缺乏的情况,凑起三千七百元复员费作为建厂资金,准备办一个耐火器材厂。当我们这种设想一被传开的时候,有很多人抱着怀疑的态度,纷纷谈论:“真是异想天开,把办工厂看得太简单了,没有资金、设备、技术这三套本钱,休想成功”,也有些人为我们抱着无穷的忧虑,规劝我们:“你们这一点钱,还是做些其他事情吧!”的确,我们这仅有的三千多元钱既不够造一间厂房或者一个窑,也不够造一个大烟囱。但是,我们的想法却得到了党的极大的支持,长兴县委竭力鼓励我们克服困难,一定要把工厂办好。县民政科、兵役局具体帮助了我们,大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勇气。我们邀集了二十二个部队里一起回来的同志,成立了建厂筹备委员会。我们没有钱造厂房,就借用破庙;造不起窑,就租用附近陶器厂的窑;没有工具,就用自己双手做木锤和木模型。我们二十二个人加上请来的两个技术工人,就是这个工厂的全部工人,厂长、管理人员都由工人兼任。经过了三、四个月的奔波,就这样在一个破庙里把工厂建立起来了。
我们开始制造最简单的火泥配件和瓷瓶、白料等产品。但是我们除了两个技术工人外,大多数人只能担任一部分辅助工作,大家连耐火器材也没有见过,即使是制造这样的产品,也很困难。在首批产品试制的时候,全厂二十四个工人蹲在窑旁度过了十五个昼夜,但是连烧了三窑都失败了。这像一盆冷水泼在我们的头上。同时,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开工后不久,流动资金就用完了,连厂里的伙食也没法解决了。这时社会上议论纷纷,指责我们“瞎弄、胡闹”,“转业军人搞不出名堂来,不出三个月保险垮台”。厂内有的人也开始动摇了,要求散伙另谋生计;也有些人提出要民政局和兵役局救济或设法贷款来维持工厂。多数人虽然想把工厂办下去,但也没有办法。这时,厂党支部团结了一些办厂的骨干,坚决反对了这种动摇和错误的主张,提出了自立更生、克服困难的办法,并且发动大家讨论。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大家才统一了思想,认识到我们搞建设没有经验,困难是难免的,问题就在要敢于克服困难。大家说:“革命军人在战场上能打胜仗,在工业战线上怎么可以当逃兵?”正视困难、战胜困难,这种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大家,一些原先动摇的人,也表示决心要办好工厂。这样大家一致选择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道路。在党支部的发动下,大家纷纷增资办厂,有的变卖了手表、脚踏车,有的变卖了房屋、床铺,也有的把多余下来的一点转业资助金借给工厂。支部还提出了“节省每一分钱,为积累工厂资金而奋斗”的口号,大家都节衣缩食,只吃饭不拿工资,每天两粥一饭,菜金降到了最低标准;原料没有,自己开矿;为了节省搬运费,从厂长到炊事员都不分昼夜翻山越岭到外地亲自搬运原料。有家庭负担的同志,支部就组织大家互助互济,组织家属上山砍柴、搞副业,采野菜、挖葛藤当饭充饥,并且把工厂里一个人吃的伙食拿回家两个人吃。全厂职工,不怕艰苦,互相鼓励,决心要把工厂办好。技术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苦学苦练,在没有经验和工具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花尽心血试制产品。终于在1955年春节后,首批产品试制获得成功,被使用单位采用了,并且得到了他们好评,向我们继续订货二百套。这就使我们突破了第一道难关。“灭资兴无”,提高觉悟
当工厂还处在困难的情况下,同志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可是,当生产发展稍有盈余的时候,有些人就不愿再这样艰苦下去。人们中间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大部分党员和一部分群众,主张先苦后甜、继续苦战一个时期,积累更多的资金,为工厂的大发展打个牢固的基础;另一种是少数党员和少部分职工却认为现在生产正常了,条件好了,办工厂就得给工资了,要求分掉仅有的一点积累。有的工人并且要抽出投资回家做生意。十分明显,那时如果我们把仅有的一点积累分了,工厂就会仍然处于困难的情况下,随时有垮台的危险;要使工厂继续发展只有继续苦战,把积累投入扩大再生产。以上这两种主张的争论,谁胜谁败,在当时已经成了工厂能否继续前进的关键。党支部组织党员讨论了这两种主张,并且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大多数党员和工人说:“我们像上战场一样的干过,工厂还没有最后办成,怎能把这一点点钱分了呢?坚决不成!”在职工大会上,我们又把这件事让大家来共同讨论,并且公布了建厂以来的收支总账。职工们的觉悟因此提高了,严厉地批判了少数工人想分掉积累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特别那些曾经变卖财产帮助工厂解决困难的工人更坚决地反对了分掉积累的主张。他们说:“我们一切希望都寄赖于工厂的前途,今天生产刚刚正常,居然有人要分家,这实际上是要拆我们的家”。这样就在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我们把仅有的积累投入了扩大再生产,扩建了二座高温倒焰窑,新建了厂房,并且购置了一部分工具,为工厂的发展建立了初步基础。
苦学苦钻,提高技术
办厂初期厂里只能生产一些普通的耐火材料,为了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必须提高技术。能不能苦学苦钻、提高技术,成了横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道难关。许多人怀疑我们,嘲笑我们:这些当兵的大老粗,怎么能掌握高深的技术呢?但是我们不相信这些迷信。职工们发挥了惊人的苦学苦钻的精神,采取了师傅带徒弟,徒弟又带徒弟的办法,大家迅速学会了操作技术。每作一个新产品,必先由技术工人作老师,作出模型,一边讲解,一边现场表演,徒弟照样学着做,学会后才各自单独操作。在生产中技术学得好的人帮助差的人共同提高技术。同时还用定期抽查、集体评比制品的办法,鼓励大家提高技术。作坏了一件产品就召开生产研究会,会师“剿敌”,大家找原因、想办法。遇到复杂的、“土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跑到上海请冶金陶磁研究所、新业电炉厂等单位作技术指导;并把大厂用剩下来的进口货材料要回来琢磨,作为学习标本。这样,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全厂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出了四个技师;原来的二十二个复员军人,对全厂生产的十三道工序已经都能单独掌握操作,其中十五个人已经分别达到了四——六级的技术水平,有的同志还能看懂工艺设计图样。
大胆试制,品种二千
我们的技术和产品的质量日益提高,得到了各方面的信任。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大规模的发展,全国各地都要求我们制造质量较高的新产品和多种规格的新品种,特别是许多本国过去不能自制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我们过去不仅没有生产过,也没有看见过。要试制这样的产品,对于这个技术低、设备差的小工厂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困难。我们能不能大量地进行这种新的高级产品的试制工作呢?有人曾经耽心过这个问题,他们说:没有技术,又没有一点像样的设备,要造出进口货一样的产品,真是太荒唐了,人家的科学家不是吃干饭的,我们既无科学家,又无工程师,怎么能成?!他们提出:应该稳当一些,生产一些普通产品过过平安日子,否则产品出不了,不仅计划完不成,而且罚起款来会把工厂搞垮了。说实在话,我们试制这些新产品确实也是没有完全把握的。但是怎么可以看着国家的需要不去尝试呢?我们看到许多单位向我们订货的电报,有的甚至带了给我们的锦旗来订货,有的限定日期要把货用飞机送去赶建设任务。国家的需要鼓起了我们干劲,使我们大胆接受了各方面的订货任务,进行了试制工作。我们的办法是依靠全厂职工苦干、想土办法。许多新产品在试制前,工人没有见过实物,大都是只有一张平面图纸和使用要求,难得附寄一只外国制的废旧实物。我们没有资料,外国制的样品自己不会化验,就请上海科学院帮助化验。看外国的参考资料,不懂英文,就请中学教师帮助翻译。做出来的产品没有检验设备,就做一次送到使用单位试验一次,这样边试验、边改进。全厂职工发挥了革命的干劲和钻劲,在简陋的设备和手工操作之下,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例如,上海仪表厂用的热电偶管,过去是用西德的产品,耐温度只有摄氏一千三百度,不合生产要求,他们要我们试制。这种电偶管要求不软化、急变性强,要能急热急冷,制造十分困难,我们经过一年多连续的试验都失败了,被罚了款,也遭受了不少冷言冷语。但是我们仍不灰心,终于用土办法制造成功了,耐温度达到摄氏一千七百五十度,急变性能比西德产品超过一倍。又如试制高温钼丝炉管,耐火度要达到摄氏一千八百七十度,但是我们倒焰窑最高温度只能烧到摄氏一千四百多度,试制中一只窑被烧坏了,时间花了半年,没有成功,工人们还是信心百倍,他们说:“我们不试,人家也不试,高级耐火材料就没有人做了,既然是人做的,外国人能做,我们也能做”,最后在技术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制成了,并且质量很好。现在这种产品已经行销全国五十多家工厂了。今年一月,石景山钢铁厂、中央钢铁科学院等单位,研究用氧化铝球炼铁,熔量可提高4%,减少焦炭4%,这是一种最新的炼钢法。为了要氧化铝球,石景山钢铁厂曾到唐山、鞍钢、山东等地方去订货,因为有些厂不愿试制,他们要我们试制。职工知道在试制这一产品中会有很多困难,厂党支部动员大家:人家不会做,我们也要做成它;只要我们打破神秘观念,苦学苦钻,就能成功。就这样,氧化铝球在人人试、人人参加研究下,解决了“烧结”关键,在三月份试制成功了,四月份大批投入了生产。还有玻璃纤维坩埚,过去都用外国进口的白金埚,每只价四、五万元,而且数量很少,不能满足国内需要,我们打破了“无法找到代用品”的神秘观念,也用土办法制成了代用的氧化铝坩埚,每只价只有八十元。
三年来,我们用穷办法、土办法,在各方面的帮助之下,试制与生产了二千多种新产品和新品种,对节省国家外汇,支援工业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
齐心合力,赶上英国
试制新产品的成就,为工厂开辟了广阔的前途,目前国内已有四百多家大型厂矿和科学、化学研究单位和我们建立了经常的加工订货关系。现在我们工厂的面貌,已经大大改观。全厂有职工近二百人,厂房场地面积近一万平方公尺,生产设备也有很大改进,三年来产值增加了三十倍。最近,我们全体职工进一步讨论修订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一致决心在1962年年产值达到三千八百万元,比1957年增加八十七倍。在产品方面,我们要求分别在一至三年内赶上或超过英国,并争取某些重要产品远销国外。我们从三年来的切身经历,深刻地体会到:穷并不可怕,不懂技术也不可怕,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我们能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们深信只要坚决遵循中央提出的“多快好省、鼓起干劲、力争上游”这条总路线,一定可以在短时期内赶上或超过英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