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4阅读
  • 0回复

工人诗歌百首读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7
第8版()
专栏:

工人诗歌百首读后感
茅盾
“诗刊”编辑部来信征询对于“诗刊”四月号特辑“工人百首诗歌”及“工人谈诗”的意见。我不会作诗,但读了工人诗歌百首及工人谈诗以后,很兴奋,愿意效“门外谈诗”,略述读后感。
“工人谈诗”这一辑想来是“诗刊”编辑部提出三个问题,征询工人同志的意见,而后就答案编排的。这些意见,比有些“诗论”好得多;它们很扼要地指出了今天我们的一部分专业诗人的毛病,并提出了治病的方案。毛病是什么?就是“作者对生活并没有深切的感受,往往只有一点点诗意,表现出来并不足以激动人心,但为了要写诗,而去求救于技巧,在语言上故意雕琢,追求所谓独特风格”;有些诗,“在情节上、感情上、语言上都多半是西洋化的”。这真是一针见血之论!怎样医治这些毛病呢?工人同志们除了指出诗人们必须深入生活,向工农兵学习,还提出了积极的具体的主张:一、“诗歌如何变成群众的东西呢?依我看,要短小,并且要注意有民歌的风格。你要用民歌的调子来写我们工人的劳动,我看也没有力量。意思是如何把民歌和我们新的内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变成一种既继承传统又新颖的新形式”。这个意见,十分重要,我完全拥护;这个意见,好像还不见有人提过。二、要求“主题突出、感情丰富、节奏明快、情绪高昂、气势磅礴、语调豪迈、有板有韵、通俗易懂的诗。”三、“我们的诗人写了许多高原的、草原的、平原的诗,但,铜的、钢的、铁的诗写得太少了”。
工人同志提出了这些正确的主张,同时也付之实践。“诗刊”四月号的百首诗歌就是眼前的证据。
例如温承训的“不老松”,李成荣的“学徒的问话”,邹积禄的“通风工”,侯钺的“火车上”,沈澈的“验布姑娘”,孙迎谟的“深夜了”,沈国梁的“女广播员可忙透了”,陈振坤的“女板车手”:这几首诗,或长(如“不老松”)或短(如“深夜了”),可是都塑造了先进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就同看见了那些人物,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一样。这些诗,各有自己的风格;例如“验布姑娘”和“女广播员可忙透了”不同,和“女板车手”也不同。“验布姑娘”只短短八句,第一二句描写验布姑娘的形象,实只一句,可是我们就像看见了那么一双精明的眼睛,同时也像看见了她的整个的身形。这样简单几笔勾勒出人物的手法,在“深夜了”这首诗中又让我们看见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党委书记的形象。但是,“验布姑娘”和“深夜了”这两首诗,除了这一点是相同而外,就各有其不同的风格。前者是两句一章的四章,共八句:后者是四句一章的两章。前者是夹叙(描)夹议(抒情),第一二句是描写,但同时也抒情,第三四句表面看是抒情了,可是再三讽咏,便觉得这还是描写,第五、六、七、八句也是同样的手法。后者却是通体叙述(描写),但我们读了,一种景仰赞叹的情感(抒情)就自然出来了。“女广播员可忙透了”另是一种风格。这诗是每章四句共三章,通篇一气呵成,让我们的耳朵里洋洋乎充满了快乐的声音,同时我们也仿佛看见了这位忙透了的可爱的姑娘。这首诗的第二章的第一句就是第一章的最后一句,第三章的首句又是第二章的末句,这样勾连而下的手法(我们古典诗歌中亦有之)可以加强诗的主题(忙透)的气氛。而且第三章的四句只有一句(第二句)不是重唱,其余三句,除第一句重唱上章的末句,三四两句都是重唱第一章开头两句,可又颠倒了原句的次序:这样就加强了诗的跳踉欢乐的气氛。“女板车手”的风格和前二诗又自不同。这是用了浓重的笔触刻划新时代的新女性群像。开头四句,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就是“掷地作金石声。”最后一章(第四章),设想很新颖,造句也简洁遒劲。你看:“人催车,车催人,赶上去呵赶上去,赶得小伙们唱乱了得意的歌声。”这形象还不生动?还不热惹惹地?不过,这诗的第二章却嫌弱些,为的是意境和语言都落了陈套。
“通风工”共六章,章四句。前五章都是用细致的笔墨描写这个可敬可爱的通风工,第六章却笔锋一转,用想像和抒情唱出对社会主义的颂扬,意境很新颖,语言也是庄严中带着欢笑。“火车上”是一首抒情诗,共四章,章四句;这首诗就其题材和布局看来,很难写得不落陈套,可是,作者在紧要去处创造性地笔锋一顿,就使通篇灵活:
纪念章吸引了每双眼睛,
我不由得挺起胸膛。
看吧,同志,没有什么秘密,
成千的建筑工人的都跟我一样!
这里的第二句是又新颖又有力的一句,它引起了下面两句,却又是读者料不到的,可又十分顺理成章。从这里,又生发出最后一章,十分自然、又十分感人地描写了这一位建筑工人(成千中的一个)的高度的社会主义自觉。
“工人谈诗”中,许多工人同志都指出,写诗需要技巧,但技巧不等于矫揉造作,扭扭??,也不等于堆砌词藻。上面讲到的这几首诗,就是有技巧的,然而并无矫揉造作、扭?堆砌等等毛病。这样的“妙手偶得”的技巧,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稀疏的星,夜色朦胧
碎石的路坎坷不平
咚咚的汽锤想把大地震醒
路灯溶化了一个奔忙的人影
(不老松)
这里一共只有四句,然而它写了夜景,写了深夜中紧张工作的工厂气氛,写了“人退休了心没退休”的老师傅在此时此际奔向车间去。而且,第四句,炼字炼句,多么新颖,又多么生动;这是写行动中的人,传神处全在“溶化”二字。
你看那些亮晶晶的针药呵,
吵闹着要早点出厂!
(火种)
这两句在全诗中是警句。很可惜,这首诗的其余诗句缺少新鲜的意境,所以,这首诗只能算是工稳而已。同一作者的另一首诗,“交通车上”,却比这一首好。这是四章,章四句;红领巾的形象虽只简单几笔,却很突出。但富有抒情味,使人感得新时代的温馨的,是最后一章。这里首二句是重唱,下边两句从现实的红领巾转到“沉沉地睡着”的那位工人的梦境中可能有的红领巾,意味深长。同一作者还有一首“学徒的问话”,写得那么自然而真切,正所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些技巧,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不是雕琢、摹拟的结果。雕琢只能产生纤巧,摹拟只能产生矫揉造作。前人称这样的从生活中来的技巧为“妙手偶得”,虽然跟我们的说法不同,意义还是一样,就是说,不能靠雕琢和摹拟来取得技巧。这一点,却正是一部分专业诗人常常犯的毛病。
百首诗歌中,也有少数几首有“言之无物”、“为作诗而作诗”的毛病;正因为“只有一点点诗意”而硬要写,便不得不求救于所谓“技巧”,于是,雕琢、堆砌的毛病一齐都来了。不过,平心而论,这些毛病,在百首诗歌中,它的百分比是很小的,只有二、三首。还有几首尽管有毛病,然而也有它们的优点。例如“冲压机上放歌”,意境未见怎样新颖,可是有气魄;“春在人间”微嫌空泛,可是渲染出一种“春”的气氛,给人以“洋洋乎盈耳”的快感。“向浪费开炮”有民歌风味,妙在最后一句把全诗(共五句)活跃起来。
限于时间,我的读后感就到此为止。我以为我们的专业诗人有不少地方应当向业余的工人作家们学习;同时,我也觉得,工人百首诗歌中有些毛病,说不定还是多读了不好的诗歌集无意中传染来的。我们有些坏诗集却还名气很大呢,例如号称已有国际声誉的右派分子艾青,我看他诗集中,装腔作势的东西就很多。然而因为他有这么一点虚名,而且他又骄傲自负,他从没对自己的作品来一次自我批评,反而时时以导师面目出现,于是有些青年有意摹仿他,或者无形中受他影响。因此,我以为富于生活斗争经验的工人同志们要发挥创造性,尽量不落既成诗人们的那一套腔调。
最后,我打算奉赠工人作者四句话:
“劳者歌其事”,何必专业化;
发挥创造性,开一代诗风。
〔原载“诗刊”五月号〕(“星星”的诗传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