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诗风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7
第8版()
专栏:

诗风杂谈
 丁力

近年来的诗坛上,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诗,容易记住,容易上口的诗,不如从前多了。另一方面,洋学生腔和欧化的长句子诗,却出现得很多,甚至出了几位写长句诗的专家。我认为这不是好的倾向,这类欧化的长句诗,不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虽说也算是一种花,但广大的工农兵是不欣赏的。四月号“诗刊”上发表了二十几位工人对目前诗歌的意见,他们对欧化的长句诗提出批评,是完全正确的,工人如此,我想农民和战士更不会喜欢这类诗了。
这种欧化的长句诗的读者,只能是少数的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兵是不相干的。因为他们看不懂,听不懂,这样,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就没有很好的贯彻。
这不仅是语言、形式的问题,同时,也是作者是否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群众观点的问题。一个革命诗人,如果只以自己的诗为极少数的知识分子服务,而不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这是非常不够的。

有的同志会说:“这类欧化的长句诗,就是写给少数知识分子看的,因为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也需要读诗,他们也是人民。”
诗歌同样应该坚持工农兵方向(包括工农出身的干部和无产阶级化了的知识分子),只有真正为工农兵服务的作品,同时也就为知识分子服了务。何况这一类作品一般的知识分子并不爱读,只是极少数爱好洋腔洋调的知识分子欣赏而已。离开了工农兵方向去迁就某些知识分子的嗜好,搞些洋八股,那就不能算是真正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了。
“我这是提高了的诗,广大的劳动人民现在虽看不懂,等到将来他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自然会看得懂的。”
这更不对。劳动人民能够产生许多好的民间诗歌。而诗人的有些作品却不受欢迎。这究竟是谁的文化水平高呢?欧化的长句诗,群众之所以不懂,主要是你写诗还存在问题。你的诗要等到将来劳动人民才能看懂,那就不能为今天的现实服务了。这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思想,是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况且你的所谓“提高”,只不过是你自己的癖好罢了,并不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来提高,并不是沿着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高。欧化的长句诗,不为现在的人民所欢迎,当然更不会为将来的人民所欢迎!

但人民大众不理这一套,他们的歌声依然不绝,民歌民谣大量产生,特别是目前,反映大跃进的歌谣,响遍全国,气魄之雄壮,声势之浩大,更是任何历史时代所没有的。
有的人对民歌民谣还不够重视,总认为是初级的东西,“简单、粗糙、草率”。不必否认,民歌民谣中有这样的缺点。但它的基本方面,是好的,有不可计量的精采的东西。“国风”是民间歌谣,是好诗。屈原受了楚国民歌的影响,而产生了骚体,汉魏六朝的乐府诗(指民歌部分),有很多杰作,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词”之类,怎能笼统地说它们简单、粗糙、草率呢?而且这种乐府诗(民歌)一直影响到汉魏以后的许多大诗人。在唐及唐以后各朝都有新乐府产生,唐代绝句及后来的词,曲,起初也多是来自民歌或受了民歌的影响而形成的。历代每一次诗风的改变,都是由于新的内容突破了旧的形式,都是在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的基础上,发展并产生了新的形式。
现在,有不少诗人都开始改写民谣体诗了,这是好的现象。我们一定要吸收民歌的优点,加以提高、发展。但这不仅仅是语言、形式问题,主要是大批诗人下放,深入群众生活,思想感情有了变化的结果。深入生活,改造思想,是改变诗风的主要关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