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一面镜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5-29
第4版()
专栏:

一面镜子
本报记者 茀君 祥仁
安徽省阜南县去年种麦由于提早准备,适时播种,从种到收始终掌握了主动,今年麦季获得全面大丰收。据初步估计,全县的小麦和大麦平均每亩可收二百多斤,比去年单位面积产量增加64%,比1949年初解放时的单位面积产量增产二倍半。有四十二万亩丰产麦,平均每亩可收三百五十斤,其中有一万多亩每亩可收五百斤到一千多斤。这样大面积的丰产,在阜南县是从来没有过的。
阜南县位于淮河北岸,在历史上是个多灾的地区。年雨量有八百到一千公厘,但分布却极不平衡,夏季雨量占一半以上,而秋季雨量很少,因此这个县经常是先涝后旱。过去,阜南县虽然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谚语,但是因为常遇夹秋旱,而且劳畜力不足,实际上大部分耕地不能做到寒露种麦,往往是八月种到腊,要拖七个多月。由于播种不能适时,加上耕作粗放,这个县的小麦产量一向很低。解放前平均每亩只能收六七十斤,解放后有了很大提高,但去年单产也只有一百三十多斤。中共阜南县委认真研究和分析了这个县的历史情况,气候和雨量等自然情况。并着重分析了1954年和1955年的教训。这个县在1954年秋季,因为遇到夹秋旱,又忙于生产救灾,麦子种得很迟,一直种到12月,以后由于加强管理多施肥,麦子长得很好,可是第二年当麦子正在旺盛成长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遇到严重的西南风,因为季节已到,麦子被热风吹枯,原来估计每亩可收一百斤,实际只收八十斤。经看不经收的原因何在?主要是种迟了。1955年秋季又是夹秋旱,抗旱种麦,一直拖到12月。这一年,麦子也长得很好,可是第二年春季、普遍发生黄疽病,由于种得迟,麦秆不硬,大部又是本地麦种,抗病力极弱,结果每亩只收二、三十斤。根据历年来的教训,县委研究以后得出的经验是:提早准备,适时播种,是小麦能否丰产的首要关键。
去年,阜南县委对秋种抓得特别早,决定彻底扭转过去种麦种得迟的被动局面。早从夏收时起,县委就布置全县选留良种,开始注意做种麦的准备工作。8月份,县委对整地保墒,检查种子,及时送粪,检查畜力和农具,全面作了安排。到9月中旬,下了一场小雨,县委立即动员突击抢耕保墒,这时正当秋收,一般都做到了边收、边耕、边耙。由于一部分畜力要用于秋收,畜力不足,为了保墒不失时机,全县曾动员十万多人拉犁拉耙,使一百多万亩耕地保了墒。9月下旬,县委再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进一步具体安排和检查秋种准备工作,做好劳力、畜力、任务、墒情的排队,算了种子和肥料的账,又对农具进行大检查。这样,在9月底以前,全县秋种的准备工作就已全部做好,一开始就掌握了主动。去年秋季有两个多月没有下透雨,又是夹秋旱。为了保证适时播种,全县发动了一个大规模的抗旱抢种运动。在10月5日到9日五天中,县委连续召开三次电话会议和广播会议,及时批判了墒情较好地区的麻痹思想和墒情较差地区的畏难等待思想,指出立即投入战斗,一定要保证在寒露前后到霜降以前把麦全部种好。在抗旱抢种运动中,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县委书记、县长都亲自带头,参加抗旱。由于全县总动员,艰苦奋斗,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种麦一百五十多万亩的任务,不但胜利战胜了干旱,而且比往年提早了十天到半个月,保证做到了霜降前适时播种。
阜南县去年种麦不仅特别注意抓住适时播种,而且注意深耕细作,彻底改变了过去耕作粗放的习惯。去年全县大力推广了新式农具、双轮双铧犁就有五千八百多部。过去阜南县翻犁麦地是“犁无三寸土”,去年大量用双轮双铧犁以后,一般可耕到四寸半到五寸深。全部麦地约有40%耕过两遍,10%耕过三遍。过去阜南县种麦很少施肥,去年种麦上的基肥每亩有一百二十担。在麦子成长期中又分期追了一次肥,其中丰产地追肥达四次,总计施肥量每亩达四百担,如与1956年相比,增加了三倍以上。在麦子成长期中,全县农民又及时进行了防霜、防虫、防病的斗争。3、4月份,全县曾动员二十多万人两次点火防霜,并在七十多万亩麦地里扑灭水金针虫,红蜘蛛等虫害。4、5月份,全县又动员二十多万人在一百多万亩麦地里普遍防治了秆锈病。
阜南县委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从今年麦季的全面丰收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小麦适时播种的好处。适时播种的小麦不但因为种得早,成熟期早,颗粒饱满,而且因为种得早,长得壮,抗病力很强。如今春发生秆锈病的时候,适时播种的良种小麦因为麦秆健壮,发病率只有6%到25%,而有些种得迟的本地种小麦,由于麦秆嫩弱,发病达到100%;这位负责人说,阜南县的夏收即将全面开始了,为了及早准备今年秋季种麦,县委对田间选种已作了具体布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