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你的“干劲”鼓“足”了吗?5月31日河北日报社论(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05
第4版()
专栏:

  你的“干劲”鼓“足”了吗?
  5月31日河北日报社论(摘要)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路线,不仅是我们行动的指针,而且也正确地反映了当前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不是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都在贯彻执行着多快好省的方针,大家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但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任何事物都是主张进行具体分析的。我们说现在到处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或者说是当前建设情况的主流。加以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来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干劲”,有的已鼓了十分,有的鼓了八分,有的则只鼓了五分、三分,甚至更少。这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先进、中间和落后的差别,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永久的。看不到这种差别,看不到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就不能前进。看不到这种不平衡,就不能通过组织新的平衡,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人的干劲还不足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不足。所谓“鼓足干劲”,正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估计不足,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干劲了。刘少奇同志在代表党中央向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说:“要知道,机器是要人来创造和发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要经过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事在人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伟大的动力。忽视这个伟大的动力,就会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
一般地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人还可能说:别人行,我不行;别的地方行,我们这里不行。这是一种自卑思想,是一种甘拜下风、甘居下游的思想。谁行谁不行,哪里行哪里不行,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仍然是主要决定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想敢说敢做,天不怕地不怕,对于一切困难都首先采取蔑视的态度,然后下决心去战胜它,谁就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很多不知名的普通工人农民,在工具改革当中的发明创造,竟是科学家们所不敢想像的,他们在技术革命当中争了上游。这些普通劳动者能够创造奇迹,凭的什么?他们不是凭的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了思想,干劲十足,敢作敢为。一年以前的徐水县,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县份,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现在,他们的成就震动了全国,各省都派人去参观。这是凭的什么?原来他们也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是该县的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干劲十足,敢想敢作敢为。事情还不明白吗?打消自卑感,有充分的自信心,就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并不是只为某一部分人制定的,而是全党全民的行动纲领。并没有什么条件注定了只有某一部分人才能争得上游,另一部分人只能居于下游。居于上游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只看我们是否去“争”,去“力争”。
另外也有的人可能说:我的干劲已经鼓足了,不必再鼓了;我们已经处在上游了,不必再“争”了;我们的工作、生产已经合乎多快好省的要求了,没有问题了。这是一种静止的想法,会阻碍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社会主义的长河,是没有尽头的。你今天在上游,明天有人从中游上来了,超过了你,你就变成了中游,后天又有人从下游赶上来了,超过了你,你又变成了下游。这样的例子,过去是很多很多的,这种变化往往是很快的。今后,大家在总路线的鼓舞下,干劲更大了,先进者和后进者互换位置的情况会更加明显,这种变化会更快。谁不充分认识这一点,谁就会落后。因此,所谓鼓足干劲,并不是只鼓一下,而必须天天鼓,一鼓再鼓。至于紧张当中的休整,也应当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休整是为了再鼓干劲,鼓得更足。多快好省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你是多快好省,明天有人创造了更高的纪录,比你更多更快更好更省,你怎能满足于原有的成绩呢?至于说“没有问题了”,那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解决了一个矛盾,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需要继续解决。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前进一步,前进的路程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革命”,不断前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