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思想大跃进 小麦加一翻 燎原社打破了“条件论”和“习惯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08
第1版()
专栏:

  思想大跃进 小麦加一翻
燎原社打破了“条件论”和“习惯论”
本报讯 据湖北日报消息:低产区能不能变成高产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湖北襄阳伙牌乡燎原合作社连年使夏收作物翻上加翻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请看燎原社的增产速度:解放前,这里一片荒凉,群众形容那时的情况说:“人背时,地发烧,不长庄稼长燎蒿,兔子成群都咬人,刺葛芽和麦子比低高。”土质也是顶坏的,“天干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劳力也很少,一个人合四亩多地。因而那时小麦产量很低。1956年小麦单产还只六十三斤,1957年小麦单产达到一百六十三斤,翻了一翻,今年小麦平均单产四百斤,最高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五十斤,麦、豆总产可达八百多万斤,一季比去年和前年两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还多一百万斤。
深耕是争取小麦丰收的关键性的措施。过去,这里的群众认为岗地不能深耕,深耕了翻黄(把死黄土翻起来),不长庄稼。经过前年试验,凡是深耕的小麦都增了产。如窑后的一块地犁了八寸深,掀起一层死垡子,可是经过炕地,又多施了肥料,去年一亩地就收了三百多斤,增产一倍多。去年夏收时,组织了群众性的参观,开展了大辩论。在事实面前,许多有保守思想的人都被说服了。连至今头上还留有个小辫子的李大成老汉的思想也通了。为了保证深耕的质量,除了拖拉机深耕的部分外,对没用机器耕种部分,都指定有技术的党、团员掌犁。没有深耕工具,他们就用套犁、无壁犁。结果,90%以上的地都由耕三寸深增加到耕五寸深以上。
另一个关键性的措施就是密植。过去群众认为岗地小麦种密了“坐蔸”长不起来,就是长起来也是蜻蜓脑壳。可是经过去年的试验、参观、总结、辩论,也改变了群众的老习惯,下种量由六至十斤增加到二十多斤,由去年的平均每亩十三万株增加到今年的二十万株以上。过去群众种小麦是三个月种一个月收。去年由于准备早,在冬播前就做好了思想、技术、物资等一切准备,集中全力从寒露到霜降十天时间就把小麦全部播种下地了,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播种期,避免了因播种太迟或太早而减产。
此外,这个社在去年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积肥运动,使每亩底肥由去年的一车半增加到今年的六车,追肥由三车增加到十四车。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去年他们就注意了增加公共积累,添置和改进工具。现在全社已有汽车一部、拖拉机七台、胶轮马车十二辆、牛车一百五十九辆、人推车九百多部,还有抽水机、磨面机、轧花机等,犁耙锄头也进行了修整,部分换上了新式和改良农具。这样就提高劳动生产率四到五倍。
这个社准备创造更大奇迹,采取各项具体措施,争取明年小麦亩产一千斤,再来个翻一翻。现在,他们已经在积极准备冬播。
湖北日报为此发表了社论。社论认为:至今还有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障碍着低产地区的跃进,主要的就是“条件论”和“习惯论”。“条件论”片面强调低产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好,以此来安慰自己,满足现状。“习惯论”片面强调群众的固有耕作习惯,不敢大胆地实行技术改革。社论用燎原社的事实证明:只有低产思想,没有低产地区;只有不良的耕作制度,没有不良的土地。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然条件和耕作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条件论”和“习惯论”必须予以打破。
社论认为,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是变低产地区为高产地区的关键。因此,应当抓住夏季丰收这个有利时机,深入发现低产地区的高产典型,开展群众性的参观、评比、验收、总结,用事实教育人们,从上到下地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总结经验,找出每一个地区低产变高产的关键性措施,而加以大力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