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使笔杆像铁锨一样发挥更大力量 郭沫若率领首都作家走马观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09
第7版()
专栏:

  使笔杆像铁锨一样发挥更大力量
郭沫若率领首都作家走马观花
新华社8日讯 首都第一批“走马观花”体验生活的作家、艺术家,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率领下,以半个月的时间参观访问了河北省张家口专区正在一日千里向前跃进的农业建设、地方厂矿和草原上的水库工程,拜访了各种先进人物。这支队伍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共同组织的。参加这次“走马观花”的文学家、艺术家有郭沫若、叶圣陶、萧三、吴作人、叶浅予、金人、沈从文、蒋兆和、邵宇、郑景康等二十三人,其中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作家。
大跃进中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和工农群众排山倒海的革命干劲,使作家、艺术家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激发着每个人的创作热情,仅一路创作的诗歌即有一百多首,五位画家的作品和素材达四百多幅。当他们在怀来县花园乡看到新开的稻田、繁茂的果园和捕鱼修渠等一片江南景色,兴奋得纷纷兴诗作画。郭沫若写了“花园乡颂”等六、七首诗,歌颂这里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花园乡泛舟参观官厅水库之后他又激动地写下了“北方产量过长江南,方景物过长城,官厅水库鱼三尺,夹库湖山两岸青”的诗句,还亲笔在花园乡写了墙头诗。在涿鹿县看到数千群众以排山倒海之势修筑八十华里长的“劈山大渠”、迫使桑干河水跃上八十五公尺高山的壮举,大家都感动万分,郭沫若、叶圣陶各题诗四首,郭沫若题诗之一是:“劈开黄羊山,抬高桑干河,抛山下河岸,引水上山坡。翻山倒海寻常事,今日愚公天下多。”叶圣陶题诗之一是:“来观劈山渠,其功超大禹,跟着共产党,人作自然主。”
画家们在涿鹿县农村的墙头上发现了许多富有社会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漫画,其中有一幅画着一颗用六个车皮运载的大玉米、扭住龙王头要它吐水。给予画家们极大的启发。他们不但描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带回去学习研究,并集体创作了“叫山献宝、叫水听命”的大型壁画,献给了涿鹿人民。
作家、艺术家在参观访问过程中,看到群众忘我的集体主义精神、苦学苦干的劲头及地方干部和群众的亲密关系,受到很大教育。在涿鹿县“劈山大渠”的工地上,郭沫若诚挚地向修建大渠的农民拜老师说:“我们拿笔杆的人力量小得很,我们要好好学习你们的干劲,使笔杆像你们的铁锨一样发挥更大的力量。”叶圣陶曾在涿鹿的告别会上激动地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可谓工农双劈山,我们人也是一个山,也要劈山交心。这个心还是一种不大纯的矿产,再放到高炉里去熔炼一下,才会变成为社会主义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的一颗心。”在访问过程中看到一些中共地方党组织负责同志与群众打成一片毫无隔阂的作风,郭沫若曾感动地说:“在这里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是旧社会所梦想不到的,地方党委的同志那种推心置腹、亲切百倍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真不是我们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来改造自己。”叶圣陶也说:“地方干部的作风,我们能学到十分之一就算很不错了。”沈从文等也都表示过去许多年学的东西都没有这次学的踏实。
作家、艺术家们通过这次参观访问,切实地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真理。
在张家口临别之时,郭沫若代表参观访问的作家、艺术家畅谈这次“走马观花”的感受说:这次虽只是跑马看花,却已看到了许多很好的花,见到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事物,简直可以说是遍地香花,这些动人景象住在北京是想像不出的。他希望今后能有机会“下马观花”,深入到生活中来种花和开花。
作家、艺术家在这次访问过程中,还与当地文学、戏剧、美术、曲艺工作者进行了广泛接触和交谈。
作家们于7日回到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