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的一朵红花——介绍农村“五保”户的养老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10
第4版()
专栏:

  社会主义的一朵红花
  ——介绍农村“五保”户的养老院
本报记者 王濯非
在全国优抚救济社会福利事业生产展览会上,观众们对展览会上介绍的农业社举办的“五保”户养老院很感兴趣。人们用“社会主义在农村又开放了一朵大红花”这一句话来赞美它。
展览会告诉人们,“五保”是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三十条的规定,由农业社举办的一种社会福利事业。现在,全国有三百一十三万多户、五百一十九万多鳏寡孤独的社员享受着农业社的“五保”待遇。其中有一部分“五保”户是分散居住的,农业社指定专人照顾他们;还有一部分“五保”户在养老院里生活。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以后,特别是今春的农业生产大跃进以来,农业社为了更好地照顾“五保”户和适应生产大发展的需要(指可以多抽一些分散照顾“五保”户的人参加生产),大量举办养老院。陕西省“五保”工作做得很好的镇安县,已经把二千二百二十五户“五保”户、三千五百九十八人全部送进了养老院。河南省登封县已成立了一百二十二个养老院。
“五保”户进养老院(或幸福院、幸福队)完全根据自愿原则。许多养老院内有集体伙食,也有小锅灶;有集体宿舍,也有单间房。有些养老院还设有保健箱。每逢假日,特别是过年过节时,乡干部、社干部、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都要去看望老人,妇女们还到养老院帮助做饭做菜。老人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温暖大家庭中,无忧无虑地过着幸福的晚年,那种“老了没人养,死了没人葬”的鳏寡孤独者的悲惨生活是一去不复返了。
展览会向观众介绍了一个“五保”户养老院。
这是河北省抚宁县景峰农业社举办的一个“五保”户养老院。在成立养老院的那一天,全村敲锣打鼓,一片欢乐。老人们穿上了农业社给他们做的新衣服,高高兴兴地进了养老院。养老院的大门口贴上了新对联:“有依有靠,共度社会主义;无忧无虑,欢庆幸福生活”。养老院里住着三位老人:给地主当了六十年佣人的九十三岁的田老太太,当了一辈子长工的八十三岁的李老汉和八十一岁的仇老汉。农业社对他们照顾得很周到,生活标准和一般社员一样,每人每年八十二元,秋收后准备提高为一百零二元。老人们的衣服都是农业社替他们缝的,粮食和烧柴都由农业社定时定量供应。在日常生活上由农业社会计负责安排,过年过节由农业社派妇女给他们包饺子吃,农业社党支部还专门派了一个女共产党员马凤玲负责养老院的卫生工作,帮助老人洗衣服。展览会还展出了介绍这个养老院的一套照片,人们从这些照片上看到了这三位老人笑容满面,过着幸福的晚年,看到了农业社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田老太太常对社干部说:“我过去想早些死了好,少受点罪;现在又想多活几年,享享老福。”
在其他地区的农业社里,“五保”户受到的关怀和照顾,也和在景峰农业社里的“五保”户一样。例如在安徽省寿县爱国农业社规定:“五保”户每人每年四百八十斤原粮、一千二百斤烧柴、一套单衣、两双单鞋,两年一套棉衣、一双棉鞋,五年一床棉被,每人每月一元零用钱;芜湖县鲤鱼农业社规定:
“每人每月生活费四元九角,三年发两套棉衣,两年发三套单衣。因此,登封县的“五保”户,这样歌颂自己的新生活:
孤寡苦,孤寡难,
千年万代没改变,
共产党领导把社会变,
幸福院里度晚年。
享受“五保”待遇的鳏寡孤独的社员进入养老院以后,比分散居住的条件要好得多。他们看到大家都在紧张的劳动,也想参加一些劳动,农业社在他们再三要求之下,答应他们参加一些轻微劳动,如看果园、种果树、养鱼、养鸡、养兔、养鸭、种菜等。他们参加这些劳动以后,不仅增进身心健康,还增加了收入,使生活更加富裕。展览会向观众介绍了安徽省寿县爱国农业社的“五保”户老人参加养猪、养兔、养鹅、种菜等生产的情况。这个养老队一共三十六家“五保”户、四十三人,1957年收入六千六百多元,生活大大改善,有些“五保”户还有了积余。去年,这个队里就有二十四户“五保”户储蓄了二百七十五元。这真是奇迹,这些人有些解放前是讨饭户,解放后是救济户,合作化后是“五保”户,现在居然成了富裕户!
最后,人们看到了一张大幅照片,这是河北省藁城县兴安村农业社“五保”院的三位老大爷在自己种植的西红柿园地里看着丰硕的果实在欢笑的照片。他们生活得是多么幸福啊!观众们不断称赞养老院好,说这是社会主义给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所创造的乐园。(附图片)
河北抚宁县五保养老院的三位老人在愉快地吃饭
安徽省寿县爱国农业社的五保户生产休养所的两位老奶奶利用空余时间养鹅。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