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向消极平衡的思想作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13
第3版()
专栏:

向消极平衡的思想作斗争
中共云南省个旧市委第一书记 林亮
云南省个旧市是我国的一个产锡基地。自从解放以来,锡的生产任务一直是紧张的,1957年的产量相当于解放时产量的三点七五倍,成为世界最大的锡矿。历年来,生产、地质、基建各方面工作都是有成绩的。
在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鼓舞下,特别是毛主席提出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号召后,全市职工得到很大的鼓舞,情绪沸腾;看到农业生产的活跃,地方工业也在急起直追,认为过去的一点成绩算不得什么,国营大企业必须跑步前进。
敢于大胆地设想
今年原定了生产任务,在跃进中冶金部给增加生产任务6.3%,在省委督促之下,大家讨论又增加生产任务7.1%。最后全市保证今年的生产任务比原定计划增加了26%。
五年计划原计算了投资数,冶金部提出要压缩投资42%,生产任务还要增加,现在看来投资还可以压缩15%,产量可再增加33%。
以上的设想是否能实现呢?就最近地质、基建各方面工作的跃进情况来看是完全可能的。就生产来说,一至四月份按年产两万吨计划所安排的任务已经完成和超过,较国家计划超过更多了。以往锡的生产的发展虽然不算慢,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跃进的发展。为什么今年能够如此呢?从管理企业上来说,打破消极平衡思想是一个重要原因。
保守观念产生了消极平衡思想
管理个旧市锡的生产的机构叫做云南锡业公司,企业大了,生产厂矿多了,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因而有些同志在管理企业中看困难多,看积极方面少,产生了保守思想:
1、看不利因素多,看有利因素少。例如强调有色金属矿山变化因素太大,如矿体的大小,品位的高低变化得都很快,因而做计划要十分保险。但是他们看不到个旧锡的蕴藏丰富,只要积极寻找多数可采的矿体,加以调整安排,便可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2、看计划数字多一些,看人的作用少一些。一切生产、地质、基建的问题都是过分相信所谓定额,如选矿、冶炼的能力,索道运输能力等,不相信职工努力能够打破它,并且能大量提高。
3、静止地看问题多一些,从变化中看得少一些。例如各项回采率、实收率已经随着技术提高而发生变化,但是在事实面前还是不相信实收率与处理量可以同时提高。
由于以上的保守观念,便产生了消极平衡思想。当探矿、采矿、运输、选矿、冶炼等生产环节不平衡的时候,不是突破薄弱环节跟上去,而是以薄弱环节生产情况为标准,来平衡全部生产。例如现在矿山落后,几年来都是迁就矿山制定计划。当生产达到暂时平衡的时候,又极力维持现状害怕某一个生产环节跃进,带来不平衡的“麻烦”与“困难”。把这种不平衡状况的解决完全寄托于基本建设上,而不从现有生产中想办法。
因此,制定的计划是一个落后的计划,采取的措施,是不包括群众积极因素在内的措施,安排生产是被生产落后环节牵着鼻子走的安排法。所以长期以来就不能以革命精神打破消极平衡思想来一个大的跃进。
不许因照顾平衡而妨害跃进
为了鼓励大家大胆跃进,我们提出:只讲跃进,不讲平衡;只许向先进单位看齐,不许因照顾平衡而妨害跃进,各个生产厂矿不要受公司的计划的约束,各个厂矿可以自由发展,不要多考虑上下工序左邻右舍的问题,那个厂矿能够因跃进而使上下左右都落后了就算赢,反之算输;权力可以下放,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打破,只要能保证质量、安全,超额完成任务就行。
群众的劲头起来了
看吧!管理企业放手,群众的劲头起来之后,他们是如何对待生产的。
首先提出要打破现状的是矿山,它们决心要改变落后状态。为了解决生产矿量问题,除了加紧探矿组的工作外,他们提出人人探矿,人人向小矿引子进攻,大家“沿藤找瓜”,寻找可采矿体,因而解决了生产矿量的不足。
有了生产矿量之后,他们合理的改组了劳动组织,发挥小组潜力,改善了坑下调度工作与充填工作。经过几个月努力,坑下出矿几乎增加一倍,一个矿山由日出六百五十吨提高到一千一百吨,达到了1961年的计划水平。
坑下大量出矿之后,引起了运输的紧张。厂矿几条索道的运输能力都有定额的规定。但是他们不甘示弱,有了几年经验的索道工人用试验的方法不断地提高索道运载能力。首先试验加大矿斗的载重,其次试验缩短矿斗与矿斗之间的距离,进而试验加速开动轮的速度,最后将三者一齐试验,试验成功后,一条每日运量为一千三百吨的索道提高为二千零五十吨,并且保证了安全生产。
原矿突然增加之后,选矿厂的选矿能力不够了。可是在选矿厂却又长期存在着一个迷信——就是选矿处理量与金属实收率是对抗性的矛盾,不能统一,若是加大了处理量,就必然使得金属实收率下降,好比人吃多了就不能消化是一样的。但是在生产实践中是不是这样呢?许多工人认为这个迷信是可以打破的,但是要经过试验。于是厂长、党委书记和工人一起,日夜跟班生产,在现场开研究会,将生产相同而效果不同的班与班之间进行比较,摸索经验,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之后成功了。一个每日处理量为一千五百吨的选矿厂提高到二千四百吨,而金属实收率并未降低。另外一个每日处理量为五百吨的选矿厂提高到八百五十吨,而金属实收率反而能增加1%。选矿厂职工欢欣鼓舞,原来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的人也心服口服了。
冶炼厂的能力去年有余,今年若是生产任务增加,则能力不足。在全厂职工的大辩论中,有人主张请其他炼厂帮忙,当即遭到大家的反对,一致愿意自己解决。当前问题是要提高效率,缩短冶炼时间,将一昼夜炼锡三炉改为四炉。它们同样以试验方法,守着一个炉子日夜不离,虽然几次失败但并不灰心,经过一个季度终于试验成功,既能够完成今年炼锡任务,又在技术上大大提高一步。
在生产跃进中达到新平衡
从原矿到精锡出厂就是在这样互相争长中跃进起来的,原先提出是不讲平衡,而跃进的结果是解决了多年探、采、运、选、炼的不平衡状态,在生产跃进中达到了新的平衡。诚如少奇同志报告所指出的:不平衡一定是会有的,绝对的平衡是没有的,问题在于采取什么方法去平衡,向什么方向去平衡,要使各生产部门之间不平衡得到平衡,积极的方法是使落后的赶上先进的,消极的方法是使先进的迁就落后的。这是千真万确的。
达到的平衡状态也是暂时的。最近,选矿厂的生产能力又提高了,这将迫使矿山与炼厂要作相适应的提高与更加前进。探采工作的发展也有一日千里之势,将来也可能出现一个矿山带头的新的不平衡的局面。如此前进不已,就将整个生产发展的速度改观了。
工人和干部的积极性汇合起来
厂矿的风气为什么今年能够如此大变呢?这应该归功于去年的整风,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是重要的原因。
去年整风之后,干部与工人的关系有很大的变化。在大鸣大放开始时,工人向干部提出很多批评,干部也作了答复,但是多数是属于态度方式问题,许多根本性问题没有涉及,工人是不满意的,特别是老工人。在整改中所有的干部的作风都有转变,经常下车间及到工人家中访问谈心,交换意见,帮助工人解决问题,工人是比以前满意了,但是还有意见,就是因为干部仍然未能真正切实掌握生产情况。经过进一步整风之后,大批干部下放生产,在职干部以大部分时间在工段小组并从事劳动,办“试验田”,边管理,边生产,边学习,边做政治思想工作。把生产会议放在现场,把合理化建议、先进经验,许多技术问题,也尽可能在现场处理、推广与解决。厂长党委书记等领导干部跟班劳动时,既跟先进的班,也跟落后的班,既跟日班,也跟夜班,生产搞不好,大家一起想办法,干部也参加劳动竞赛,干部也同样有生产任务,既要保质还要保量。这就与工人完全打成一片。加上干部发扬了勤劳艰苦的作风,轻伤不下火线,带病赴战场,鼓舞和感动了工人,工人也自动改正许多缺点,积极从事生产与钻研生产技术问题。干部认真参加生产之后,也逐渐摸到了底:例如一个工段小组究竟有多大潜力?许多规章制度那些是不切合现场需要?本厂工人与技术人员在技术革命中如何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逐渐善于通过生产实践,生动地向工人宣传中央的指示,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式的办法。干部心中有了底,一方面表现更虚心,学然后知不足,没有把握的事即与群众商量。他们说:“不知行不行,先来鸣一鸣,该办不该办,先来辩一辩”。一方面表现大胆,敢于肯定和否定以往不敢做的事。对于这次跃进中许多革命的措施,他们的态度是坚决的。工人说:“现在干部不一样了,有错即改,抓问题抓得很准。”
工人积极性提高了,管理企业的思想解放了,干部的思想作风转变了,工人与干部的积极性汇合起来,统一在生产实践中,一齐前进,一齐向束缚生产力的势力开火,就成为一支不可抗拒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