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村村设仓 送粮上门 宣化改变划片按点坐等售粮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14
第2版()
专栏:

村村设仓 送粮上门
宣化改变划片按点坐等售粮制度
本报讯 在整风的基础上,河北宣化县粮食战线上的全体职工本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把划片按点、坐等售粮的供应制度,改变为村村有仓,送粮上门的制度。现在群众买粮不出村,节省了很多人工。
去年冬季深井等灾区村群众反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劳动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的救命政策,可是供应制度却是群众跑路受罪制度。根据这个反映,县委在群众中进一步了解,确实灾区群众因买粮影响了生产,也影响着生活。马圈粮点(灾区)供应十三个村一千零三户人家,近的十四里,远的达二十五里,每户平均每月买八次粮(灾区一次只买几斤或十几斤),1至8月份,到粮点买粮就用了二万八千多个劳动日。调查中群众一致要求多设几个点,给些方便。县委为解决这个问题,决定在深井片增加八个粮点,定期开仓,巡回售粮。但粮食局干部说有四怕:怕增加开支,怕群众抢粮,怕干部贪污,怕手续乱。总而言之不相信群众。勉强增加了六个,结果得到灾区群众拥护。
通过整风批判了四怕思想,半月多时间全县三百五十二个村子建立了粮仓,买粮不出村,送粮到户。
村村设粮仓,不但便利群众,而且在整个农村供应制度上起了一种政策性的变化。从现在看,除中心粮库外,一乡设三个粮食干部即可,比原来减少干部50%。有些村供应量小或只有交换粮业务,可与社仓统一起来,干部定期巡回开仓,也帮助社仓做到“十无六好”,传授科学技术。这样粮食统销政策更全面具体深入人心,使粮食工作更具体地做得多快好省,来支持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宣化县的做法,现在看来有六大好处:一、干部更能深入地宣传贯彻粮食政策;二、保管技术下了乡,帮助农业社学会科学的保管技术;三、能随时随地摸清群众在粮食上的思想情况和粮食底码;四、投机倒把粮商粮贩黑市活动彻底堵塞;五、粮食干部参加了中心工作,学会农村工作方法,专与红统一起来;六、与供销社、信用社互相支援,消除了过去一些扯皮现象。(史庆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