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天天有收获 日日有营养 深入生活 火热透心 浑身是劲 上海作家参加劳动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14
第7版()
专栏:

天天有收获 日日有营养
深入生活 火热透心 浑身是劲
上海作家参加劳动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讯 作家们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和实际工作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不久,他们在创作上也一定可以得到丰收。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9、10两日召开的“上海创作小组”座谈会,给人这样一个突出的印象。
许多正在工厂、农村、部队和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作家们出席了这个座谈会,交流他们深入生活的体会和创作的情况。他们发言中充满了时代跃进的气息,掺和着许多群众的语汇。许多人都说,到群众中间后,思想上收获很大,心胸豁然开朗,再也不是苦于没有题材可写,而是有写不完的题材,无数英雄人物的形象逼迫着作家去写。许多作家提出要修改原订的创作规划,创作更多的作品。
“红日”的作者吴强在会上说:当我3月份从上海出发到苏北农村的时候,一上轮船,乘客大多是来上海买了肥料、喷雾器回去的农民,他们热烈地谈生产,谈跃进,通宵不睡。经过南通,到如东县,一路上只见高潮一个接着一个,群众干劲冲天,许多新名词我都听不懂。到乡下和农民在一起以后,真是天天有收获,日日有营养。许多题材都是现成的,故事都是编好了的。有一个乡要办一个小型水利工程,男子都出去修大型水利了,就由妇女来搞。四十岁以上小脚的妇女也参加,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上还办起托儿所,一个月的工程半个月完成。农村的土地上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感染着我,吸引着我。
电影“湖上的斗争”的编剧、女作家王元美正长期住在高邮县一个农业社里。她说:过去写农村戏,总认为农村的节奏是缓慢的,现在大不同,农村的节奏快得叫人跟不上。刚听说乡里要办工厂,过几天,铁工厂、肥料厂、水电站,样样办起来了。头一天听说要办农业中学,我总以为要有一个时期的准备工作,那知道第二天就上课了。群众中各种天才都有,许多话都是作家想也想不出的。有一次我替农民写一副对联:“千军万马修水利,四面八方……”,写到这里想不出了。一位农民跟我说:“四面八方水上田”,修了水利,水自己上田来,真是太好了。
在上海中华造船厂当“出样工”的赵自,每天在黄浦江边巨大的船台上,在鎯头声中和电焊光下装配船体。他说:到了厂里,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物天天活跃在我的周围,写作的题材扑面而来,处处都是。每天晚上写一点,还帮助厂报看稿,辅导车间的创作小组。现在创作规划中的一个短篇集已完成,另外还写了十多篇小作品。
长期在工厂生活的作家靳以、丰村,在农村的唐弢,在部队的哈华,在公安局的芦芒等都在会上讲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体会。以上海绢纺厂为基点每周下厂两次的老作家魏金枝,也讲了他深入生活中的体会,他们都说在火热的生活和斗争中尝到了甜头,感到自己有力量了,在群众中交上了知心朋友,思想感情也与劳动人民接近了,通气了,同时也找到了文学创作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会上还提出了深入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研究了解决的办法,并且修订了各个反映上海人民生活的创作规划。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在会议开始时讲了话。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巴金在会议结束前说:从大家的十分生动感人的发言看来,将来的作品也一定同样的生动感人。这是贯彻毛主席指出的文艺工作者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文艺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的结果。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周而复最后发言,他希望大家多创作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大力宣传总路线,迅速地反映时代大跃进的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