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内蒙古水地翻一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16
第1版()
专栏:

冲天干劲征服天寒地冻
内蒙古水地翻一番
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已拥有水地三亩
现正利用农忙间隙掀起新的水利建设高潮
本报讯 记者赵永西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农牧民在去冬今春兴修水利运动中,鼓足革命干劲,大干特干。到5月底止,已经完成农田扩灌面积一千零五十万亩,连同原有一千二百万亩水地,全区六百八十五万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已经有三亩多水地;牧区饲料基地和牧场的灌溉面积也由三万亩扩大到五十二万亩,解决牲畜供水头数由三百一十万头增加到四百六十万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乌兰夫说:从今年开始,无论天旱雨涝,我们都可以有余粮向国家上缴,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从去年10月开始到今年5月底,内蒙古农业区各族农民共付出将近一亿个劳动工日,完成土方二亿三千多万公方,共修成大小渠道三万二千多条,打新井和整修旧井四万八千多眼,修建各种小型水库二千二百多座,塘坝工程五千三百多处,挖泉一千二百多眼,以及其他许多透河井、伏流水等工程,共可扩大清水灌溉面积一千零五十万亩,提前并超额5%完成了年度计划(一千万亩)。一冬一春八个月时间所完成的灌溉面积等于1957年以前二百年来的灌溉面积总和的87%强。与此同时,各地还扩大洪水灌溉面积一百六十四万多亩,改善原有灌溉面积三百一十一万亩,完成排涝面积七十七万多亩,水土保持初步控制面积四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牧区,打水井达二千九百多眼,掏泉三十个,可以解决一百五十万头牲畜饮水,并扩大饲料基地和牧场的灌溉面积四十八万亩。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冬季天寒地冻,能否全面施工?过去从来没人敢想过。去年冬季,在水利建设高潮以前,各地党政领导机关通过全民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采取各种会议形式,就这个问题组织群众展开大鸣大放大辩论,把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农田水利的“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方针一直贯彻到农业社和牧业社的生产队,大大解放了群众的思想,各地党委书记普遍亲自挂帅,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广大群众勇敢地提出:“雪大挡不住有志人,地冻赶不上决心硬”、“地冻坚如石,人心似钢铁”等等战斗口号,普遍采用“铁锤打冻块,木夯夯化土”和“人闲工具不闲,日夜轮班干,不让土冻坚”等办法,与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到处出现“白天一片红(旗),夜晚一片明(灯)的日夜施工景象。昭乌达盟干旱地区没有地表水,群众就打井,修蓄洪库,利用雪水灌溉;有些山区没有水源,群众想尽一切办法把水引上了高山;哲里木盟半农半牧区,沙垛子多,群众就砍断沙垛子,开渠引水,大量发展了稻田。牧区牲畜饮水不足,牧民就打井、掏泉。西辽河两岸,解放前年年防洪,年年被淹,解放后开始治洪,而从去年开始,群众不再怕洪了,他们联合起来,在通辽到开鲁间兴修一个规模很大的滞洪库,他们要蓄洪用洪,引洪灌溉。黄河后套灌区水源充足,可是灌溉方法很落后,引起土地碱化,粮食产量不高,当地群众在党政领导机关领导下展开大规模的平地打堰活动,终于使全区实现畦灌和沟灌,改变了大水漫灌的现象。
原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部门制订的1958年扩大灌溉面积指标是二百万亩,结果被群众的冲天干劲一再突破,由二百万亩到三百万亩、五百七十万亩、六百六十万亩,最后跃进到一千万亩,争取一千二百万亩。现在一千万亩的计划又被突破了。最近,内蒙古自治区水利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舞下,一个新的水利建设高潮,最近又在内蒙古各地农村出现了。从5月下旬开始,从鄂尔多斯草原到阴山南北山区,直到大兴安岭东南麓的松辽平原,数十万各族农民,利用春播后到夏锄前约四十天的空隙,以更大的干劲继续向水利进军。估计到今年9月底,全区农业区可以完成扩灌面积一千五百万亩,其中当年受益面积约可达到一千二百万亩。谈到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建设发展远景时,这位负责人说:现在看来,到1960年,农田水利发展到四千五百万亩到五千万亩,基本实现水利化;牧区五年全部解决牲畜供水,消灭无水草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附图片)
内蒙古黄河后套灌区解放闸引水渠口附近的黄河里,有一个似桥非桥的“导流浮箱”。它导流排沙,可减少引水的含沙量。北京、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联合组成的水利评比参观团正在参观学习。新华社记者 赵永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