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解放军的英雄风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16
第4版()
专栏:

解放军的英雄风格
新华社记者 姜庆肇 徐学增
北京人民在从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回来的时候,都热烈地谈论着解放军的英雄风格。他们说:十三陵水库工地是一所共产主义大学,在那里,解放军成了红榜上的第一名。
有四万多解放军官兵同北京人民一起劳动在水库工地上。元帅们亲自组织指挥战斗。将军们和士兵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敬爱的将军们,都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他们为了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曾经英勇征战了数十年,今天好多人的身上还闪烁看光荣的疤痕。现在,他们又为祖国灿烂的社会主义美景而忘我地参加了征服大自然的战斗。他们个个都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挑着一担担泥土,飞步前进。真像黄志勇中将编唱的诗歌一样:“听唱长征忆当年,当年雪山爬的欢,而今参加修水库,老当益壮夺争先。”
广大官兵就是这些强将手下的精兵,哪里任务艰巨,他们就战斗在哪里。挑土,一挑就是“两个山头”;推车,就开展“满车运动”,把三、四百斤重的泥土一口气推上几层楼高的大坝顶。打夯是许多官兵生疏的活儿,但是他们不会就学,不懂就钻。英雄连长王克武走访民工队,两个钟头学会了喊夯歌和掌夯的要领,回来带领战士们一天就突破了定额。他们在烈日下累得满身大汗,嗓子都喊哑了,可是斗志依然高昂。
人们特别赞颂一支英雄的工程兵部队。他们在2月份踏冰冒雪来到水库工地,肩负起为大坝清基的艰巨任务。他们在悬崖削壁上向顽石展开攻击。常常喝不上热水,吃不上热饭,但是战斗日夜不停,漫山遍岭响起一片铁锤猛击钢钎的叮当声和爆破声。许多战士的手冻肿了,虎口磨破了,仍然坚持劳动。他们自豪地唱道:“我是一名爆破手,群山见我就发抖;只要上级下命令,高山立刻就低头!”就这样,他们把东山口的两座山头削下了半壁,共达十九万石方。如果把这些石头砌成一公尺宽、一公尺高的垒壁,可以绕北京内城九圈半。这是一件多么惊人的奇迹!
我们的战士人人善于创造,敢作敢为。在工地上,当你惊讶地发现:“汽车怎么能在铁路上跑?”“大卡车怎么能爬上九层楼高的大坝坡?”这时人们就会爽快地告诉你:“这都是解放军同志们创造的!”
张健民上校在水库工程的开始,就第一个倡议采用小火车运料,以代替人力的繁重劳动。他把战争中缴获来的破坦克改装成可牵引长列斗车的牵引车,使水库工地上迅速实现了运输工具机械化,大大提高了运土效率。他的大胆创造的精神,鼓舞和推动了整个工地。军车教员孟昭孚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汽车在铁路上牵引二十多个载重斗车的“小火车”,使运土效率提高了六七倍。
我国历代人民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传为美谈。今天,解放军官兵在十三陵舍己为民的佳话,却更深入人心。军官刘学鲁为修建水库推迟了结婚时间,并且带着未婚妻到工地互相展开了劳动竞赛。战士殷德珍来工地时,路过故乡也不进家门。他的父母亲先后到工地找他,要他回家成亲。他却领着老人一面参观工程,一面说:“我是水库工地上的十万人之一,缺了我,大坝上每天就要少好几方土。”
人们传为美谈的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3月23日深夜下了一场冷雨。劳动在工地上的民工、学生和机关干部们都没有雨衣。这时,几千名解放军官兵纷纷把自己的雨衣脱了下来,热情地披到民工、学生和机关干部的身上。在冷雨中,官兵们高呼着:“和龙王爷竞赛”的口号,一个劲儿地干个不停。这种精神感动和鼓舞了全工地的人们,一直冒雨战斗到天明。
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的英雄风格,智勇双全,热爱人民。她像一面鲜艳的红旗,辉映在人民的心目中。(附图片)
解放军某部十八勇士突击队,从每天挑三立方土跃进到挑十七点三立方土。图为十八勇士之一吕彬(左)在挑六只筐。
这是解放军某部孟昭复创造的“土火车”,用汽车牵引铁轨上的拖车。这种运输办法运料效率比汽车运输提高六、七倍。
 新华社记者 楚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