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大字报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18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大字报史话
方汉奇
我国人民在全民整风运动中所创造的“大字报”的形式是崭新的,同时也是有丰富的历史传统的。虽然从前的人们不用大字报这个名称,但是他们所谓“揭帖”“露布”“长红”等等实际上都是大字报。
还在十七世纪初页的时候,张献忠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就已经知道怎样利用大字报来进行宣传。这一支劳动农民的队伍,每攻占一个地方,就立刻用大字报来公布他们的政策,揭露当地土豪劣绅的姓名,鼓励苦主向他们提出控诉。太平天国和同时期的其他有组织的起义农民,也运用这种武器来进行宣传。太平天国的许多政治宣言,就是利用大字报的方式向群众公布的。太平军在进攻一个地方之前,往往先派出一些人潜入敌后,用大字报来鼓动当地群众起来响应。在已经占领的地区,大字报则用来公布法令,宣传政策。
大字报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英勇斗争中,也起了极为巨大的作用。1841年,广州三元里附近的爱国人民,在积极组织“平英团”的同时,就贴出了不少用歌谣、漫画等方式编写的大字报,控诉英帝国主义者的暴行,表示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决心。1845年,英国侵略军队要求进入广州城的时候,不少反英的群众武装组织再一次用大字报来动员群众,相约“夷人入城之日,闭门起事。”
在1870年天津教案、1884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战争期间,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爱国人民,也都曾使用过大字报这种武器,向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政府进行斗争。这种武器曾经使统治者大为恼怒。某些地方甚至为此颁布了禁止张贴“匿名”大字报的办法。
1900年前后的义和团,也都很善于利用大字报这种武器进行对敌斗争。在北京、天津和山东、陕西、甘肃等义和团比较活跃的地区,大字报都遍贴通衢,随处可见。它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散文,有韵文,有故事,有偈语。内容从表面上看来,颇有一些落后的宗教和迷信的成分,但基本上仍然是在进行着反对帝国主义思想的宣传;其目的也仍然是为了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鼓动群众踊跃的参加到当前的火热的反帝斗争中来。义和团的大字报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多。大部分的大字报都直接贴在衙署、使馆、教堂等敌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声势浩大,咄咄逼人,真能使那些色厉内荏的跳梁小丑们失魂落魄,肉跳心惊。不少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官在写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都不止一次的描述过他们在义和团的大字报围剿下的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紧张心情。
同样的大字报,在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和1906年的自立教会运动中,也曾经普遍的使用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字报是党向工农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不受刊期的限制,出版的方式比较灵活,文字也比较浅显,可以补一般定期的革命报刊之不足。在党所领导的历次革命运动中,大字报都起了一般革命报刊的助手的作用。
党很重视大字报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大革命时期,党领导下召开的湖南全省第一次农代会决议要“根据农民要求,选择简单有力而农民所能懂得的文字及意义,作成标语及画报”这其实也就是大字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四军的司令部和党部(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就经常以大字报的形式发布布告,向工农群众和商人、知识分子宣传时事政策。
现在的大字报是从去年整风运动中产生的,它脱胎于历史上的旧大字报,继承了其中的革命的战斗的传统,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补充。新的大字报不仅有对敌人的斗争,也有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揭露;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有合理化建议和对先进人物的表扬;内容丰富,形式多采;这些都是旧大字报所没有或有而不足的。和旧大字报比起来,现在的大字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附图片)
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三元里人民的反英“大字报”(揭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