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勤工俭学会影响教育质量吗? 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的事实证明怀疑论者毫无根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23
第7版()
专栏:

勤工俭学会影响教育质量吗?
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的事实证明怀疑论者毫无根据
本报讯 记者林沫报道: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后,师生的思想起了显著的变化。原来认为勤工俭学会影响教学质量,对这事有许多怀疑的人,也在实践中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事实胜于雄辩。该校讲授建筑机械装备的教师,要在生产中改装一台起重机,但是离开了大吊车,就无法来拆卸这架起重机,在老工人的指导下却很快地卸开了。他们制造了一架生产玻璃棉的机器,经过多次试验,总是不能顺利地抽出玻璃纤维。最后,也是请一位老工人来解决了问题。他们在生产中几乎每天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教师们对一台机器的构造、某种生产的工艺过程,可以在课堂上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一到生产中,缺少实际知识,没有工人的帮助,却是步步难行。过去他们把实际看得很简单,把书本理论看得十分奥妙;通过生产,他们才知道,实际并不简单,在老工人手上,有任何书本都找不到的丰富经验。这时他们才深深体会到:自己顶多不过是个半知识分子;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这种理论知识是十分空洞的。有些教师把从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结合书本理论进行教课,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也爱听了。许多在车间参加生产的同学谈到,过去他们在课堂上学工艺课,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应付考试,就一条条死背,而过后也很容易忘掉。现在亲自来作,很快地熟悉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学到的知识很牢固,比单纯课堂学习好多了。更重要的是,师生们通过勤工俭学活动,改造了思想,加强了劳动观点。下工厂的同学,在同老师傅的接触中,对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有了实际的体会。知识分子会讲许多大道理,但往往和自己的行动脱节。工厂的老师傅却是在日常劳动中,处处表现了整体观念、认真负责、爱护国家财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有的老师傅一心搞生产,废寝忘食。铸工车间的老师傅,宁肯烫了自己的脚,也不肯让铸件受到损害。有的同学过去自由散漫惯了,到了工厂,老师傅就告诉他:“你现在是一个工人了,应该守纪律,随随便便可不行。”有一个同学发现自己锻造的零件有裂纹,就在上边用锤子敲打几下,想蒙混过去。老师傅知道了,就告诉他:“用这零件装配成机器,送到别的工厂,一来国家受到损失,二来也毁坏了我们的名誉。”有的同学拿到好的工具,自己不用了,也不愿让别人使。老师傅就告诉他:“这是集体的东西,谁都可以用。”同学们过去作试验,随便浪费材料;如今在工厂里养成了爱护国家财产的习惯,地下有一点料头都要拣起来。有一天夜里下雨了,于树义和苗春荣同学想到车间外边还放着一袋白灰,两人就赶紧跑去收拾起来。这样的事,在过去是不会有的。
勤工俭学给学校里带来了热爱劳动的新风气。同学们见了活特别亲热,对自己制造的产品感到喜爱,星期天也总愿到工厂去转转。过去有些人爱谈吃穿享受;现在劳动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过去有的人干起活来怕脏;现在穿起油腻的衣服也感到很亲切。有的女同学到红砖厂参加生产的时候,脖子上还围着纱巾;有的怕弄脏衣服,特别做了垫肩、围腰、袖套、鞋盖,现在这些娇气都被打掉了。过去同学到玻璃厂实习,来回要汽车接送,甚至连卡车也不愿坐,而要坐篷车;现在是每天来回步行二十多里,一大早就夹上饭盒高高兴兴地走了。勤工俭学不但可以改造思想,学习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体格。在铸工车间生产的九个同学,原来三个人有胃病,一个人神经衰弱闹失眠,现在这些病都好了;在两个多月的劳动中,平均每人增加体重四市斤。在全校同学中,一般劳动越重,体重增加越多。根据部分调查,大致是:一年级同学体重增加1—2市斤;二年级同学增加3—4市斤;三年级同学增加4—6市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