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一夜筑成拦河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24
第2版()
专栏:

一夜筑成拦河坝
本报记者 石正章
一夜功夫,就在“淤泥十尺”的涡河上打起了拦河坝,叫河水为夏种服务。这个奇迹出在安徽省怀远县的东庙社。这个社只有一百九十多户,在整社前还是个落后的三类社。
淮北平原长久没有下过透雨了,抗旱抢种成了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东庙社因为地势高,多数沟塘挖得浅,没有接上地下水,旱象特重。
社里一千多亩改种水稻的田已经整好,但没有水插秧;一千三百多亩山芋也因缺水栽不下去。社员们苦战了四昼夜,抢先把二千多亩小麦收到家后,立即集中劳力投入了抗旱抢种。所有能提得起水罐的小孩,也都被动员了起来。尽管这样,但由于水源缺乏,仅有的几条深沟的积水和几乎枯竭的井水,只够用来保活水稻秧苗和山芋秧苗的命。本来以为在涡河边挖条引水沟就可解决问题,但河水又老是往下跌。当社员们挖了六天六夜,快要把引水沟挖好时,河水已猛降得不能进沟了。
这是全社的一件紧急大事。6月11日,社里便开会商量对策。党支部提出了一面继续修引水沟,一面拦河打坝,抬高水位,以便引水灌田。这个建议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下午作出决定,晚上就动手。
记者赶到涡河筑坝工地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汽油灯把河滩照得通明,一辆辆牛车把打坝用的草包、木桩运来了,男女社员也陆续赶到工地。他们有的是刚打完最后一场小麦(一天要打三场)又特地赶来的;有的是趁夜浇了山芋秧刚放下水罐就来的。在坝址的上首,六十个社员仍然在连夜挖引水沟。这里的淤泥很大,前边挖后边就塌,可是大家都不灰心。他们已进入第七个夜晚的挖沟战斗了,谁也没有叫一声累。十七岁的女青年队长金开英,一身都成了“泥人”,她还是唱着山歌,鼓励大家加油干。社员们都提出要向金开英学习,不管淤泥有多大,它塌得快,我们挖得更快,不开好引水沟,誓不下火线。
十一点钟了,筑坝工程一开始,就和防汛抢险一样紧张。成百个抬土的人,一呼一应地哼着劳动的号子,一筐筐的土往河里倾泻。在他们的行列里,有些人在整社前对合作化还是三心二意的,少数人还闹着要退社。社员潘明福入社后只顾搞私人副业,还申请退社。今晚他来得最早,劲头十足地抬着土筐来回快跑。整社后被社员新选出的生产队长张根福,他第一个跳下了水,带领社员担负了最艰苦的任务——打桩。
坝身从河的两边同时向中央伸展着,每前进一尺,就给社员带来几倍的紧张,个个都不敢松劲,怕两边越筑越往当中靠拢时,当中的缺口越小,水的冲力越大,稍一大意,就会被水冲毁而前功尽弃。每当一个草包投入河中时,就有十几个人跳下去用身体压住草包,一直等几十担土把草包压服才敢离开。就这样没有间隙地战斗了一夜,天亮时,坝身已合拢而且已筑出水面了,河水提高了一尺多,正顺着新挖的引水沟流去。这时,社员们欢腾起来了。有的说:“苦战一夜,叫河水为我们服务”的口号实现了!有的说:“不靠天也能照样种水稻了”。社员丘玉盛和张和云当时就编出山歌来歌唱胜利:“社员抗旱大跃进,个个干得真高兴;一夜到亮不睡觉,大坝日出就完成;水稻山芋都栽上,每亩能收千万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