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再谈勤工俭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27
第7版()
专栏:

再谈勤工俭学
项南
从党中央提出勤工俭学的号召以后,勤工俭学已经在全国各个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中广泛开展起来。但是,如同其他工作一样,勤工俭学也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
从下面两首不同的诗中,可以看出对勤工俭学两种不同的态度。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的学生这样写道:
春风不吹花不开,
树木不栽果不来,
若非勤工又俭学,
哪得红专一齐来。
一个云南的中学生却这样来发抒自己的感情:
自古扬旗读书高,
哪有劳动把书抛,
举首稳坐高楼上,
管它谷子瘪与饱。
一面是红旗,一面是白旗,分得十分清楚。看来,要在勤工俭学这个阵地上都插上红旗,还会有一番斗争,还需要做很多的说服工作,但高举红旗的学生是多数。他们不只是从理论上懂得“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方法,并且是唯一的生产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类的方法。”(马克思)懂得“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列宁)而且从自己的实践中看出,实行勤工俭学以后有了很大的收获:第一,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工农的思想感情,开始在学校中树立起艰苦朴素的好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变成了“锄头加笔杆,劳动最光荣”。过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父母是工农的,现在却把父母带到学校里来参观了。自己洗衣服,缝补,爱护公物,爱惜粮食的风气开始树立起来了。第二,学习了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了学习质量。很多学生学会了钳工、木工、积肥、插秧、育苗、犁地的技术。沈阳机器制造学校有些学生已经达到四级或五级工人的水平。由于学习结合实际,就容易做到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上升了,学校教育由“三脱离”变成了“三勤”——勤俭办学,勤工俭学,勤劳生产。第三,增强了体质。头痛、胃病、伤风感冒等病显著减少了。学生反映勤工俭学以后有“二香”,“三大”。“二香”是吃饭香,睡觉香;“三大”是手大、胳臂大、力气大。说劳动是治神经衰弱的最好的办法。第四,节约了国家的开支,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生活的困难,辽宁全省的学生到4月底止共做了六百万个劳动日,仅沈阳、大连两市高等学校的学生全年就可以给国家节约近两千万元。这些事例都可以说明,党和毛主席所提出的一面读书一面劳动、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勤工俭学体现了我们党在老解放区办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确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和革新学校教育的根本措施之一。
但这并不等于说,对勤工俭学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人反对、没有人怀疑了。要改变几千年来教育和生产脱节的现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反对派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只是不敢采取公然反对的办法罢了。不管反对也罢,怀疑也罢,无非一是说勤工俭学会降低教育质量;二是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
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呢?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教育质量,是不是教育质量就是指的要读好书,还是又会读书又会劳动?教育质量是单指书本上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像毛主席所说的“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认为,教育质量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我们党一向认为,读书是学习,劳动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勤工俭学,正可以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能文能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教育质量。那些有资产阶级教育观点的人,却不是这样来看教育质量,他们只要你在课堂上学好书本知识,打上一百分,根本不管你在实践中、劳动中是不是打零分。这种只读书,不劳动的方法,实在是最坏的学习方法。在这种资产阶级教育方针下培养出来的人,其结果就是水稻专家不会种水稻,农学院出来的学生分不清什么叫皮棉什么叫籽棉,或者是学习书本知识是个积极分子,政治上是个落后分子,有些学生平时的功课是一百分,政治上却是个右派,这不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吗?所以不是勤工俭学降低教育质量,恰恰相反,学习脱离生产、脱离政治、脱离实际,不实行勤工俭学,才是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理论上如此,实际情况又如何?郑州卫生学校一个学生说:“过去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现在是有理论、有实际、易懂、易记、会讲、会用。”原来有些纺织学校的毕业生到工厂织布的时候,工人不敢让他们动手碰机器,怕他们一插手就出废品,而当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技术以后,不但不出废品,而且使生产迅速地提高,因而受到工人的欢迎。当然,课堂学习和生产劳动如果安排不好,也可能影响学习质量,所以必须同时很好注意方法问题,实行全面安排,认真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地克服缺点,但这丝毫不影响勤工俭学这个方针的正确性。
反对勤工俭学的另一个理由,是说勤工俭学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我们说,这要看破坏了什么正常秩序,什么教学计划。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的学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学习生活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民斗争紧密结合的。我们反对关门读书,关门办学校,如果认为勤工俭学起了打开校门的作用,把学生从书本引导到蓬勃的社会生活中去,原来学校的那种关门读书的“宁静的学府空气”被破坏了,那么我们说破坏得太好了,不但要破,而且要大破、特破,破的越彻底越好。如果认为勤工俭学会打乱教学计划,那么,过去教学计划中本来就忽视生产劳动,没有劳动课,现在在计划中加上劳动课程,并且逐渐把它固定下来,成为制度,有什么不好。如果说,勤工俭学一来,会增加学校忙乱,因而又要来一个“反忙乱”,那是错误的。勤工俭学是一件新事物,来势很猛,在这么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不出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又有多大的问题呢?无非是九个半指头和半个指头的问题。过去反忙乱的教训太多了。学校中每一次反忙乱,实际上就是反政治工作,反运动,反党团工作。当然,学习应当有学习纪律,学习秩序,但决不是为了保持旧教育那种与世隔绝的书斋生活。解放几年来的经验说明,每当社会上兴起一个什么运动,而学校教育工作跟这个运动又结合得很好的时候,学生的觉悟就提高得很快,反之,学校的政治空气就下降,就像“一潭死水”。反右派、全民整风和实行勤工俭学以来,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空前提高,再一次说明搞学习,搞革命而又怕搞运动是可笑的。在实行勤工俭学的初期,个别学校过份强调了经济指标,有的地方劳动量过大,使得师生都感到有些疲劳,但这个缺点的性质是方法问题。方法是可以改善的。同时,某些缺点的产生,也与我们领导不够,及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不够有关。我们首先应当看到这些学校极可宝贵的革命热情,而不应当泼冷水。现在,这些缺点,已经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松了劲,倒是更值得注意的。
还有另外一个错误论点,认为勤工俭学适合在农村搞,不适合在城市搞;说农村的条件好,城市的条件差。事实证明,城市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同样有很好的条件,如工厂多,工匠多,各方面支援的力量大,只要取得工厂支援,很快就能把工厂建立起来,可见问题在于有无决心。吉林市十五所普通中学一共搞了各种小型的综合工厂六所(其中车间有三十二个),单项工厂有七所,差不多每校都有一个工厂。他们还和其它的一些工厂、合作社挂了钩。这证明事在人为,只要决心搞,学校办工厂是一定能办起来的。从党中央提出大办地方工业以来,大部分乡村的合作社都能够办几个工厂,学校的条件比合作社好的多了,为什么合作社能够办,学校就不能办呢?城市搞勤工俭学不仅是可能,而且还特别需要。我们说有些青年学生五谷不分,这主要是指城市的学生,他们平时劳动机会最少,劳动习惯最差,特别需要进行劳动锻炼。目前在勤工俭学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城市不如农村,大城市不如中小城市,大学不如中学,就可说明不是什么条件问题,而是思想问题。只要我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城市学校同样能够进行生产劳动。
为了使勤工俭学广泛地、持久地开展起来,目前首要的工作还是要继续破除思想障碍。对那些根本反对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必须和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更多的人倒并不是存心反对,而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看到勤工俭学的好处,而我们也还缺乏经验,拿不出更多更成熟的典型来,所以心存怀疑,对这种人,一方面要耐心地加以说服,另一方面则需要加以等待,我们作出了成绩,他们才会信服。总之,勤工俭学也是两条道路和两种方法的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要破除思想障碍之外,还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妥善地及时地解决如下一些问题。
关于生产劳动的时间问题。许多地方已经注意区别专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不同情况。像农业中学、技工学校、技术学校,基本上都可以实行半工半读,即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有些学校,劳动量还可多于半天或少于半天;高等学校、普通中学,大都实行了“一、一、五”或“一、二、九”的办法。“一、一、五”,就是每个星期休息一天,劳动一天,上课五天,“一、二、九”,就是一年里放假一个月,劳动两个月,上课九个月。许多地方还注意到各种学校的不同情况,例如初中一年级的劳动时间还可少些,工、农学院还可多些。时间过短不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得到必要的锻炼。马克思说过,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一切儿童从九岁起都应当毫无例外地参加生产劳动。作为一个中学生或大学生,劳动时间是不应当太短的,因为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有一定的质量。当然劳动的轻重,劳动时间的长短,也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
关于劳动的门路问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有些地方一个学校就有几十种,这证明劳动门路是很多的。但核心问题是要分别在农村、城市兴办农场、工厂。城市学校主要办工厂,农村则既办农场、也办工厂。这样,学生既能够受到劳动锻炼,又有可能做到和书本知识相结合,使学校有了一个生产基地,使每个学生都具备木工、金工和农业生产的起码的知识和技术。关于生产指标问题,勤工俭学开始的时候,有的学校过于强调经济指标,这是需要改进的,但是也不能完全不提经济要求,不要生产指标。没有一定的经济要求的劳动,就不能更好地组织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增长学生的知识,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教育要求和生产要求是一致的。搞劳动而又没有具体指标,是难于收到教育效果的,一亩田只收九十斤稻子,这和懒汉有什么区别?过去的学校实习工厂,就是只消耗材料,而不事生产,这种劳动教育很难说不是假的、形式主义的。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只要不是勉强去提几年自给的口号,提出一个实事求是的生产要求,是有好处的。
关于学生和工农结合的问题。学生除了在学校工厂、农场实习而外,每年还要尽可能和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时期。办法是:一方面要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下工厂、下乡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另方面还要和校外的工厂、合作社挂钩,使学校和生产单位经常互相支援,这样,既使工农的思想、技术进学校,用工厂、农业社的物质来支援学校;又可使学生参加工厂、农村的劳动,帮助工农学文化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目前特别要注意使勤工俭学和技术革命、改良工具相结合。中等以上的教育大发展以后,全国将要涌现一支拥有几千万人的队伍,这是一支很大的力量。他们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后,不但对自己的学习有好处 ,而且对促进生产、改进工具也有很大的好处。例如郑州水利学校李同祥在农村兴修水利劳动中,刻苦钻研,创造了木制经纬仪,现在已经普遍推广。许多学校帮助农村安装小型发电站、锅驼机,办化学工厂,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分配问题。除民办学校外,按照大部地区现有经验,大致有两种办法:一、大部归公。这是指国家所办的半工半读学校,学生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了,所以劳动收入应该大部归学校,小部用作劳动奖金;二、大部用于学校集体事业,小部分给学生。这是指的一般普通中学和文法财经性质的高等学校的劳动收入,这种学校的劳动时间并不长,收入也有限,分配办法应该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由学校统一分配。但统一分配除了一部分给贫苦学生作补助和学生的奖励金之外,其余大部应用于学校的集体福利事业和生产基金。而且要实行按期公布账目的制度。当然,这些做法,还不能说是成熟的经验,究竟应当怎样分配才恰当,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相分离,这是区别社会主义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的一个分水岭,可以说实行勤工俭学,是我国教育工作上的大革命,一切真心拥护社会主义教育路线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坚决和资产阶级脱离政治、脱离生产的教育观点展开斗争,高举一面读书、一面劳动、勤工俭学的红旗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