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各族人民的亲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6-28
第4版()
专栏:

各族人民的亲人
“合理闸”
岳普湖是终年缺雨的喀什噶尔河流域最干旱的县份。维吾尔农民用“眼泪浇地”来形容他们解放前种地缺水的困难。因为得不到活命的水,解放前全县有成百上千户农民流离失所,逃亡外地。剩下五万多个不愿离开家乡的农民,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二百斤粮食,过着半饥饿的生活。
解放后,汉族干部苏老泉被派到这里担任副县长,他深深感到办水利的重要,一年四季带领水利干部东奔西走,勘查水源、设计工程,然后又和农民一起,挽起裤角、修渠抬土、安闸放水。有时因疾病和体弱昏倒了,他只喝些水,又支持着起来工作。就这样,短短五、六年时间,岳普湖县水浇地从十万亩扩大到二十多万亩,根本改变了干旱的面貌。
水源有了,合理分水就成了重要问题。解放前这里因为水利纠纷连年发生械斗,不知道死伤了多少人。因此,在苏老泉的支持下,岳普湖县又动工修建一座向各区农民分水的分水闸。这期间,苏老泉一连在工地上住了两个月,他根据各区渠长渠短、土地多少、土壤渗漏状况,细心设计分水闸。闸口没有全部修成,他晚上睡觉也不安宁。
一天深夜,苏老泉忽然听见河水怒吼,连忙披衣奔向闸口。用手电筒一照,坏了!山洪下来了。当时如果不立即抽掉退水闸木板。眼看洪水就会把几十天辛苦修筑的分水闸冲坏。更严重的是下游成千上万亩农田将遭受水灾。这时,苏老泉不顾生命危险,一下跳进急湍的洪水中,闸板抽下了,他自己也被洪水卷走了。人们把他救了出来,他还不放心水闸。直到亲眼看见洪水从退水闸驯服地排走,他才松了一口气。
从此全县农民都感到各区用水再公平不过了,因此给这个闸起名叫“合理闸。”
“让我们也见见这位汉族姑娘”
在新疆七一棉纺织厂的各个车间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维吾尔、哈萨克、回、锡伯等少数民族女工在熟练地工作着。他们是新疆第一批少数民族现代化纺织女工。四年多以前,这些女工绝大部分还是农村姑娘,不仅没有见过纺织机器,甚至有些人连应用机器织布的事也没有听过。她们来到工厂后,由最早从山东来的汉族女工一个个手把手教给了她们掌握技术。维吾尔族女工枣然木是去年9月才从绥定农村来的姑娘,现在已能单独看四百四十个纬纱纱锭。枣然木经常亲热地称呼汉族女工李早慧“亲姐姐”,这个女工就是枣然木进工厂时,工厂指定教她的女师傅。李早慧从枣然木进厂时起,就手把手地教了她近两个月。为了让枣然木尽早掌握技术,李早慧和所有帮助少数民族的汉族女工一样,除了在机器旁边指导外,每天还利用休息时间到枣然木的宿舍里同她谈话,校正当天车间操作过程中做错的地方。李早慧就这样教到枣然木能完全独立工作。
枣然木把这一切写信告诉了妈妈和在克拉玛依工作的哥哥。回信来了,信中充满了对汉族姑娘的感激。并说我们新疆过去从来没有纺织工厂,现在共产党领导我们建立起工厂,又专门派来汉族工人培养我们少数民族工人。叮咛她像听自己姐姐的话一样听李早慧的话,努力向李早慧学习。并再三嘱咐枣然木寄一张她和李早慧的合影来,“让我们也见见这位汉族姑娘。”
“你的家就是我的家”
且末县阿昌区昆仑山上的维也拉克牧场上,居住着一户维吾尔族牧民。去年7月这个牧民的妻子产后流血不止,附近又没有一个邻居,这个牧民着了慌,骑马赶到区卫生所要求急救。医士黄钰全马上带着药品和维吾尔族青年助手艾沙一同前往。当他们到达以后,产妇由于出血过多已昏迷不醒。黄钰全进行了一两天的细心治疗,使她的病情逐渐好转。牧民便又要求黄钰全再住几天,一面替他护理病人,一面代他照管三个孩子,好让他抽出身把放牧在后山里的羊群赶回来。当时黄钰全满口答应说:“你放心去吧,你的家就是我的家”。过了四、五天后,牧民从后山把羊群赶回来,黄钰全才离开牧场。这个牧民感激不尽,一直送了他一天的路程。为什么牧民会这样信托汉族干部呢?原来这个贫民出身的共产党员黄钰全,早已成为这个区近一千户维吾尔族牧民最敬爱的亲人。从1953年到现在,他经常背着药包,骑着马巡回医疗,走遍了这个东西长达一千五百多里的牧区。为了抢救病人,他曾经深夜徒步翻过了大雪没膝的冰大板,也曾经彻夜蹲在冰冷的石洞里过夜。凡是经他治疗的病人,他总是一直守到病人没有任何危险时才离开。离开前,他总要再三叮咛主人,如何护理病人;同时还把自己要去的地方也告诉给主人,以防万一病情发生变化好去找他。他不仅关怀病人,每到一个地方还帮着当地的老乡打柴、担水和解决其他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牧民们只要一听见黄钰全快到他们的牧场来了,就老早打扫好帐篷、煮好肉等着他。
(附图片)
张孝友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