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农民科学家秦克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01
第3版()
专栏:在技术革命中创造奇迹

农民科学家秦克己
方家文
农民完全可能成为科学家。谁要是不相信的话,就请看看秦克己的事迹吧!
作米丘林的学生
秦克己是山东省寿张县关门口乡和平农业社的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共产党员,现在担任这个社的青年试验场技术主任。他从1954年开始搞试验。那时当地还是互助组,农民的耕作技术很落后,小麦亩产只有七、八十斤,玉米只产一百二、三十斤。秦克己想,要改变这种生产落后状况,必须采用新技术。可是我只上过一年初中,能行吗?有一次,他看了一本“米丘林的故事”,受到很大启发。他想,米丘林也没有念过大学呀,他做出那样大的贡献。可见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变内行。于是他下定决心学习米丘林,积极钻研新技术。
当他初次向农民宣传推广新技术时,谁也不相信他的话。他就在自家的二亩麦田里做了深耕、良种、施肥等三种对比试验。结果在同等的条件下,深耕七寸亩产四百零七斤,耕五寸亩产三百六十二斤,耕三寸亩产二百九十一斤;碧玛一号小麦良种亩产四百三十九斤,比本地小白麦多产一百四十二斤;施化肥的亩产三百二十五斤,施土肥的亩产二百九十七斤。事实教育了大家,第二年全村73%的麦田采取了新的技术措施,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
坚定的信心顽强的劳动
1955年成立了高级社,秦克己建议社委会搞几亩试验田,研究间种套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当地从来没有这个习惯,社干社员也怕他糟蹋土地。秦克己说:“什么都是人想出来的,什么都是人干出来的,过去没有过的事现在也能办!”社委会见他这样坚决,就拨给他二亩荒了三年多的场园地。常言道:“能种十年路,不种一年场。”但秦克己并没有灰心,他说:“就是给我二亩荒山也要搞试验。”他以顽强的劳动把荒场变成良田,虚心地学习了河北省一位劳动模范四作三收的经验;又跑到百里以外的梁山县,请教一位有经验的老农,然后在试验田上搞了一亩五种四收的试验。结果产量达到四千多斤。
这一来大家可信服了,第二年(1956年)全社就有三千多亩春地实行了间种套作。这时,社里拨出了十亩试验田和七十亩丰产田,三头牲口,一套农具,还有一百元钱,交给他办青年试验场。今年,试验场的试验田扩大到七十亩,丰产田扩大到一百七十亩。
试验场成了参谋部
几年来,青年试验场成了合作社技术参谋部,秦克己也成了合作社的技术顾问。社里推行的每项新技术,都先在试验田里试验,以后再推广。试验田和丰产田每年的平均产量,都比一般生产队的产量高出近两倍。去年试验田的小麦亩产量最高达到了一千一百九十五斤。全社每年的技术操作规程,都是由青年试验场制订和掌握。几年来,青年试验场仅推广优良品种一项,就培育了玉米、小麦、大豆等优良品种九种,共计一万六千多斤。此外,试验场还培植了多穗、多行玉米,药玉米、西藏红花、苏联绿豆等一百八十多种新品种。几年来,全县合作社的干部差不多都来参观访问过他们的试验场。秦克己由于在生产上创造出卓越的成绩,曾受到党、政府和团组织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失败就是经验
秦克己对自己的每一项试验都有十足的信心,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他前年试验春化小麦,麦苗连节都没拔。有人劝他不要再试了。他说:“不怕,一次失败再试第二次,失败一次就得一次经验。”去年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试验,经过四十天的苦钻,找到了种子春化处理的正确办法,试验成功了。结果一亩春化小麦比当地冬小麦的一般产量高四十斤。
秦克己想的大胆,干的也大胆。去年他做了两种惊人的尝试,一种是夏播秋收小麦,一种是能割了一茬再长第二茬的小麦。到秋天,这两种小麦都拔了节,抽了穗,只是没结粒。他打算今后继续试验,先找出它为什么不结粒的原因,再进一步研究怎样使它结粒。他对这个试验充满了信心,他想:“在终年炎热没有严冬的地方能种小麦,我们夏天也就能种小麦。”
秦克己的试验活动是多方面的。他在革新工具中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今年他创造了风力水车、手摇抽水机、追肥器、人工降雨器和降雾器等七种新式农具。最近他还创造了能储藏井水和发展多种经济的“万宝水库”。
敢想敢干苦学苦钻
秦克己的大胆试验,是建立在刻苦钻研和扎扎实实学习的基础上的。他非常重视理论学习,他自己拥有农业技术、理论书籍达一千六百多册,其中包括较深的生物学、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等。这些书最少的他读过一遍,多的已读过六遍。他自己还订了六份报纸和刊物。他不但认真向书本学习,还非常注意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三年来,他到过济宁、泰安、滋阳、临清、阳谷、莘县、范县、梁山、聊城、济南等二十多个县市的农业社和科学部门,学习先进经验,采集优良品种。去年秋天他听说本县刘魁斋社的玉米长得好,就马上跑到那里,绕着那片玉米地转了三圈,从地边看到里,从里看到外,用放大镜详细观察,回来后又认真钻研,并决心在今年使丰产田的玉米达到亩产三千三百斤,另外还搞了二亩双万斤的玉米试验田。有的社员给他编了一段顺口溜:“克己有个迷信病,提起技术不要命,听说哪里生产好,白天黑夜往哪跑”。
由于秦克己的热心活动,现在他们的青年试验场,与全国各地二十多个农业科学研究部门、五十六个农业学校、机关、二十七个农业社、四十多个试验场和一千多个人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几年来,秦克己还用自己劳动的结晶,设置了一个内容相当丰富的研究室。研究室里有各种仪器、书籍、图表,还有一百七十五样种子标本、七十六样作物标本、二百多种害虫标本。秦克己就这样孜孜不倦的学习,成了土生土长的农业专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