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布朗山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03
第4版()
专栏:

布朗山上
本报记者 黄昌禄
我随着一队马帮在崎岖的山道上向布朗山前进。
布朗山在云南南部中缅两国的边界上,它曾被人描绘得十分阴森恐怖,说是山高路险,猛兽之窝。然而,呈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山坡上芳草芊芊,山道两旁的橄榄树缀着青果,和风送来阵阵花香。山中很宁静,走了好几个钟头看不到一个村寨,遇不着一个行人。偶尔望见远处山坡上,有人在放火烧野草和树木,布朗族人民用这种原始的“刀耕火种”方法生产,已经一千多年了。
忽然,在山峰环抱中,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平坝。坝子里是棋盘似的稻田,旁边的小山丘上有一片新房。我的旅伴指着那些房子说:“这就是合作社修建的新村,坝子里的田是他们新开的。这坝子叫孟昂,对面的那些山峰背后,便是我们的邻邦缅甸。”
我们下到山脚,经过一条小溪,来到了孟昂坝。十多座新盖好的竹楼和谷包分布在一个小丘上,谷包里装满十五户社员去年丰收的新谷。山上传来“锵、锵”的伐木声,穿着短衫花裙的布朗族妇女戴着小拇指那样粗的耳环,包着花头巾,在寨里编织草排,准备继续盖新房。羊群在寨边啃吃青草,在田里辛苦了一天的水牛慢慢踱回寨来,被拴在新房的楼下。木杵的舂米声与孩子的笑闹声织成一片。好一幅欢乐边寨的图景!
晚间,我们到昨天才落成的一座新竹楼上,大部分社员都来了,驻在社里的两个工作干部也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着建设这座新村的经过。
现在住在孟昂坝的十五户布朗人,原是离这里十五里的曼峨卖寨里最贫苦的农民。1955年,他们每人平均收入粮食只一百零七斤。那时,这十五家人连一口猪也养不起,每家仅有的一两把锄头,也是解放后人民政府救济的。
党根据布朗山社会经济特别落后、未形成完整的阶级社会的特点,确定采取在国家大力帮助下,通过互助合作的道路,帮助布朗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1956年春天,党派了一个工作组到曼峨卖寨,一边帮助群众春耕生产,一边宣传互助合作的好处。最初有六户贫苦农民,自愿组成了一个互助组。但是,互助组对布朗族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东西,有的人以为互助组是吃大锅饭,有的怕不自由。工作干部针对他们的误解和顾虑反复地作了解释,政府帮助解决了没有粮食吃的困难。大家认识到组织起来挖地播种,比单干又快又好又省工。不久,寨里另外七户贫苦农民又组织了一个互助组。
孟昂这个坝子,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约有两千亩荒地可开成水田。十多年前,曾经有十二户布朗族农民在这里种过田,虽然他们不会犁田,也不知上粪,仅用锄头挖挖,但谷子也长得不错。哪知秋收后,谷子都被国民党军队抢走,疟疾又猖狂流行,先后病死十五人,虎口余生的只好一齐搬走,孟昂坝长满了芦苇和荒草,从此便无人敢到这里来。
当工作干部劝说互助组员们到孟昂坝去开田时,有的摇摇头说:“到那里开田,要死人。”工作组向他们说明疟疾是可以预防和医治的,答应请政府派医生一同去。为了解决开荒中的困难,政府还决定发给每人三个月的口粮,发给大家四头耕牛和一些步犁、打谷机等农具。
两个互助组的组员都搬到孟昂坝来,党和政府派了一个包括医生、技术员在内的工作组去帮助他们。为了集中力量开荒,经过组员们讨论,决定在两个互助组基础上,又吸收了两户贫苦农民,成立了布朗山上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新房的主人,二十四岁的青年康朗温微说,他参加合作社后,心头还很怀疑,看见政府发这发那,工作干部帮助生产,心想:就是亲兄亲弟也不会白给一斤米,怕政府把收的谷子拿去,自己白苦一年。秋收后,政府一颗也不要,他一人分得七百多斤谷子,才相信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帮布朗人发展。
合作社的监察委员岩香章讲了几件有趣的事情:合作社开田时,没有一个社员会犁田,最初,要一个人在前面拉着牛、一个工作同志在旁边扶着手教。过些时候,只要一个人拉牛就行了。后来,独自一人也会犁了。现在已有八个社员学会了犁田。起初,工作干部劝上粪,大家嫌脏;教温汤浸种,又怕把籽种烫死。他说:想起来很好笑,不是学会了这些办法,生产哪能发展这样快?去年收的谷子比建社前增加五倍多,除了吃用还卖了七百五十斤余粮,这是过去连作梦都想不到的事。
社员岩宰原是个有名的穷汉,穷的连煮饭的土锅都没有。两年多以前,他到孟昂来开荒时,全部家产就是一床破毯子。今天,他已在这里修起一座新房,把老婆和三个孩子接了回来,七分八散的家庭又团圆了。
夜已过半,我离开这座竹楼时,心中无限感慨:合作社把这群遭遇各不相同的苦命人,带到一条幸福的路上。短短的两年,在这十五户布朗人的生活经历了多大的变化!
第二天,我去参观了社员们的生产活动。合作社的一百七十多亩水田,像一条黄色的长龙,躺在绿色的山谷中。靠近寨子的一些田已经犁过了,一个中年布朗人,熟练的扶着犁,赶着耕牛。在犁过的田里,社员们把田埂铲的十分整齐,几个女社员背着竹箩,一把一把往犁松了的田里施放底肥。同我在路上看到那种“刀耕火种”的方法相比,好像相隔几个世纪。(附图片)
潘世勋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