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也谈土和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05
第2版()
专栏:

也谈土和洋
张克
大跃进中,新的创造发明不断出现,大部出自劳动人民之手。为了指明这个出处,这些发明创造常常加上“土”字头,叫做土机器、土化肥、土农药、土办法,等等。在旧时代,人们提到“土”字多少总有些轻蔑和鄙薄的成分,如今这个“土”字却充满了自豪和赞赏的意味——劳动者自己也会创造机器、化肥等,并不一定要用“洋”的。
事实上,土东西、土办法在现阶段常常是更加适合具体情况的。就以今天本报发表的几个土农药的材料来看,这些农药花钱少或不花钱,原料易找,做法简单,可以大量制造,而且杀虫效率很高。这就是说,可以又快又省地扑灭虫害。这对于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广大农村,当然是更适用的。
然而,有一些人因为对“土”和“洋”的老观念没有改变,所以对土东西总是信心不足。比如对土农药,就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在别人积极地试制推广时,他们不仅是袖手旁观,还说泄气话,或者百般挑剔。这些人主要是奴隶精神和自卑心理还在作怪,对“洋”东西的迷信没有破除,认为一切都是土的不如洋的好;或者是认为只有科学家才能研究农药,只有大工厂才能制造农药。农民呢!既无科学知识,又无机器设备,怎能搞这玩艺!即使勉强搞出来了,也是粗制滥造,无济于事。
这些人错了。他们没有弄清楚科学是从哪儿来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就是说生产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根源。劳动人民长年进行生产活动,当然就会积累起丰富的科学知识。只不过因为忙于生产,限于文字能力,不能总结提高罢了。
最近不少地方依靠群众,不仅发现很多农药原料,而且制出大宗成品。四川三台县是一个水稻棉花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方,今年这个县准备治虫十次,不让害虫损害一株苗。可是商业部门供应的化学农药虽然比去年增加了五倍,但也只能供治虫两次的需要。中共三台县委为了解决农药不足的矛盾,提出了土药治虫的办法,全县二千多个农业社普遍建立土农药加工厂,现已制出八十多万斤土农药,基本上解决了防治虫害的需要。江西南康县星光社副社长陈大兑试制的土农药,杀虫效率比“六六六”还强,一次可以杀死十多种水稻害虫,就连那难治的稻田蚊子也被杀死了(据说有的科学家正在订规划,准备在几年以后才能研究出灭杀稻田蚊子的药)。这些事实都说明,劳动群众是完全可以制造很好的农药的。
依靠群众,是不是就不需要科学家了呢?不是的。在这科学遍地开花的时代,也正是科学家大有可为的时代。科学家们只要能够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已有的创造的基础上再来提高,那就能够事半功倍。广大劳动群众是十分希望科学工作者这样做的。有一些科学工作者已经这样做了,群众非常感谢他们,爱戴他们。
依靠土农药也不等于就不要大工厂制造的农药。只是因为土农药现在就可以大量制造,能解决目前治虫的需要,所以应当以它为主。目前有一些土农药在质量和效率上还不及“洋”农药,但在大量制造和反复实践中,质量一定会逐步提高,效率也会逐步稳定。这叫做从普及中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