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在各地报纸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09
第4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在各地报纸上
上海河南之间
在我们国家,每一个地区的成就,都是全国人民的胜利;任何一个地区出现的“奇迹”,都是对于其他地区的鼓舞和鞭策。
6月14日,当河南小麦大丰收的消息传到上海的时候,解放日报马上在第二天的一版组织了一个热情洋溢的版面。横贯全版的大标语是“庆祝河南大丰收!庆祝总路线的伟大胜利!”一幅河南省地图和一张“今年的麦子比人高”的照片点缀在两条报道河南丰收的消息中间。“向英雄的河南人民致敬!”这是一篇评论的标题。评论认为,四千八百万河南人民的伟大胜利,鼓舞了七百万上海人民,更鼓舞了上海郊区的广大农民。上海人民一定要迎头赶上!
6月18日,河南日报发表了解放日报这篇评论的摘要和15日解放日报第一版的缩影。第二天,又发表了“上海人民,感谢您!”的社论。这篇社论对上海工人阶级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精神热烈颂扬,并对上海人民对于河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表示感谢。社论说,河南人民决心争取秋季更大的丰收,以回答上海人民的期望。
6月29日,解放日报又转载了这篇社论。无疑,它对于上海的工人阶级又是一种新的鼓舞。
世道·人心·庄稼
7月3日湖北日报的一版很吸引人。头条介绍了小麦增产的一面大红旗——谷城县沈湾乡。过去这个乡的小麦平均亩产百把斤,今年达到七百斤以上。过去小麦最高亩产量没超过二百七十斤,今年亩产四千斤以上的有七点七亩,亩产三千斤到四千斤的有五十五亩,亩产二千斤到三千斤的有九百多亩;还出现了七个千斤以上的社,八个双千斤队。配合这条消息发表了一幅“过五关”的漫画:一个高举“革命干劲”大刀的农民,骑一匹头戴麦穗的骏马,闯过了从一千斤到五千斤的五个关,使得旁边的关公惊讶不已。
面对着这样大面积的丰收,当地一个老汉激动地说:“世道变了,人心变了,庄稼也变了!”报纸就以这句话为题发表社论,热烈颂扬了沈湾乡群众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精神。
平坟并社办食堂
西安日报5日报道:西安市雁塔区山门口乡党总支大胆适时地提出平坟、并社、办食堂,全乡十八个社都召开三次以上社员大会进行辩论,绝大部分人赞成这样做,并把这三件大事叫作发展生产、解放劳力、破除迷信的“三个宝”。不少群众高兴地说,早就想平坟,就是没人敢提,全乡决定十天把坟平完迁完。关于并大社,人们在辩论中提出了十大好处,全乡决定在15日以前把合并大社的机构先成立起来。社员中赞成办食堂的达到90%以上,妇女们说,这下可从锅台边解放出来了。
一件大好事
张掖专区一批社会主义的新型庄院,正在逐步代替千年万代遗留下的旧村舍。甘肃日报4日报道了这个新事。农业合作化以后,特别是去冬今春跃进高潮中,农民深感分散居住的不便。生产、开会、学文化常因等人耽搁时间;田舍和周围的道路,不仅占用了良田,而且有碍机耕。今年3月,中共张掖地委拟订了改变农民分散居住面貌的奋斗纲要,并设计了七种不同式样的庄院图样,印发各地参考。酒泉、敦煌、张掖、武威等县,同时开始了修建工作。各地修的庄院,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除农户住房,并有各种公共场所和建筑。农民自己担任泥工、木工,木料是从旧房上拆下的,每间房屋实际花费不过几元。而拆除旧房省的土地和得到的墙土粪,就远远超过这点花费。甘肃日报并为此发表了“一件大好事”的社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