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看!谁家的红旗最鲜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10
第7版()
专栏:

看!谁家的红旗最鲜艳
吮痰救命的医生
一天傍晚,在中苏友谊医院的一间病房里,患着严重的食道气管癌瘤的傅茂病情发生了恶变,气管被脓血和痰堵塞,呼吸非常困难,憋得乱跳乱打,满头大汗,由于全身缺氧,手脚都发紫了,大夫和护士急忙用电吸引器从气管切开插进的皮管里往外吸脓血和痰。但是里边的浓痰太稠了,在这紧急的情况下,电吸取器也突然不好用了。年青的大夫詹季维见到病人痛苦的情况,就像自己亲人受痛苦一样,虽然不是她分工治疗的病人,但是她却不忍走开。正当病人极端危险时,在她脑海里闪过在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员大夫为伤病员用嘴吸痰的事迹,她就毫不犹豫地上前用嘴为病人从皮管往外吮出了脓血和痰,病人才转危为安。刚缓过气来的傅茂虽还说不出话来,脸上流着感激的眼泪,伸着大拇指向詹大夫表示内心无限的敬意。
送小病人回家
在河北新乐县彭家庄一个农户的家里,挤满了人。人们在热情地欢迎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
彭家庄最近发生这样一件事:这村九岁的马小眼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病,病已经好了。医院和小病人的家长联系过几次,但是马小眼的爸爸因为农活忙,没有时间来北京接他。于是医院就派人把小眼送回家来了。因小眼是回民,事前同仁医院的回民食堂还为他准备好路上吃的东西。这件事传遍了全村。小眼的爸妈高兴极了。他们又烧水又作饭热情地招待客人。小眼的爸爸说:“我是个庄稼汉不会说话,心里可感谢不尽啊!”
一切要便利病人,在同仁医院正在形成热潮,住院处的工作也有很多改进。病人出院时有小汽车送回家,车费也不贵。许多病人说:“现在医院对病人太好了,住病院像在家一样。”
喜出望外
一天清晨,汽车队工人李生云接到儿童医院三条门诊部病房的电话后,急得电话都没听清,就怀着沉痛的心情往医院赶,他见到大夫慢慢地说:“我的孩子是火葬还是怎样处理?”大夫告诉他说:“哪里!孩子见好了,打电话是让你给孩子带奶来。”李生云喜出望外的笑起来。
李生云的头生孩子小淑敏,刚出生四天,就患了肺炎、败血症等好几种病症。抽风不止,手脚已发凉。他们夫妇把孩子当晚送到医院里后,感到孩子病情严重,很难挽救,不忍心看着孩子死去,两个人都默默地回家了。
夜深了,多少人都在熟睡着,大夫施惠平还守在小淑敏的床边,时刻留心观察她的病情变化,发现孩子抽风厉害了,有喉头痉挛现象,及时打针和作人工呼吸;见心脏跳动不好,又立即打强心针;体温不下降就擦温水澡……几个钟头及时的抢救,小淑敏脱离了危险,当她安静地睡好后,大夫才松口气悄悄地离去。
现在,这个孩子的妈妈愉快地抱着小淑敏出院了。
詹建俊插图(附图片)
老中医的干劲
在北京市中医院门诊部内科诊疗室,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医精神奕奕地给病人看病,这就是著名中医张菊人。
张菊人老先生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但是他的干劲并不亚于青年人。他是中医医院的中医顾问,原来只上半天班,很少给病人看病。现在每天上午到门诊给病人看病,下午还抓时间整理临床经验。张菊人行医四十多年,在治疗时令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最近他和他的学生、在中医医院工作的王洗正在整理这些经验,写成“医话”,把它献给人民。
这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为什么劲头这么大呢?他说,经过整风运动,思想解放了,大家都在大跃进,我也不保守了,愿意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