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敢想敢做就能出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10
第8版()
专栏:

敢想敢做就能出粮食
燕遇明
山东莒南县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名叫吴凤来,他专心一意地搞玉米高产,搞了几年,产量总没超过亩产两千斤。今年春天,他听说近村有个庄老头,1951年的时候,在一个几十年前被洪水冲倒的屋框子里,种了四十棵玉米,收了一百三十多斤。他合计一下,庄老头的玉米,亩产已超过了一万斤,就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自己社里做了三样种植方法的万斤玉米试种田。以后县委听说了,就在全县普遍地推行了万斤玉米试种田。
吴凤来的公式是:实践——知识——实践。他是从屋框子里四十棵玉米得来的知识,又运用到万斤玉米试种田里去的。
谁能说一个普通农民不懂得哲学?他们不单懂得,而且还会运用呢。他热爱破屋框子里发生的新事物,尊重破屋框子里的现实,从这里出发办事情。
可是,有些自以为有学问的人,却不懂得这样做。他们会想:破屋框子里能有什么学问,学问都在我那架宽大的书橱里呢!他们的公式是:书本——书本——书本。
可见“敢想”要有正确的方向。吴凤来的“敢想”,是紧紧地抓住现实,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其实庄老头的屋框子也是一种实验田,那是在1951年开始做的,直到1958年才由吴凤来热心地去合作,进行了研究,做出了措施计划,加以试种推广。有些人,他们也“敢想”,但那不是从破屋框子里的四十棵玉米出发。有一个农学家,计划一年写十本书,据说已经完成了两本,一本大概是抄自学生的论文,另一本是从农业部门的材料中抄集的。这种人物的实验田就是他们的书橱,而他们的收获不是粮食,却是吓唬人的空洞的论文。他们自以为热心地尊重了书本,提高了书本,实际上是把书本降低了,浪费了,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把书本埋没了。
吴凤来的“敢想”是建筑在“愿意想”的基础上。他在未知道四十棵玉米之前,就天天捣古高产,高产做不成,他就出走跑跑,在路上一眼能看三、四里,看看那里有好办法。当他知道了四十棵玉米之后,就全力钻研,猛想猛干,睡觉的时候,嘴里也咕咕哝哝,梦见人家抱着热水瓶一样大的玉米来找他。这种如获至宝的社会主义热情,帮他冲破了有些人的七嘴八舌和泼冷水。他说:庄老头能种出来的咱就能种出来!
因为他愿意想,就想得多,想得深,想得细,想得全。他是苦学派,睁大眼睛到处寻,到处找。他和那些冷冷清清的学院派大不相同,那些人是闭着眼睛脱离红尘,见了新事物就摇头或冷笑的,因为在他们宽大美观的书橱里,那能找到这些“凡世的俗物”呢!
是否能达到万斤不敢说,但在破屋框子里是达到了的,这有村干部和周围的群众作证。承认新的事实就是一个大胜利,而取得这胜利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颗敢想敢做的心,这样一颗高尚的心,直接培育了千千万万人的共产主义风格。
各地试验田的高产,已经充分说明,只要敢想敢做就能出粮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