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三伏天从何推算而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11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三伏天从何推算而来?
钟侃
7月12日,是今年三伏天的开始。在我国各地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大都是在“三伏天”。人们常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三伏天”究竟是怎样推算来的?在我国农历中,“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以后头一个庚日为“末伏”。所谓庚日,也是我国农历中的一种干支纪日法。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大天干;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把天干地支连接起来,便构成了一个日序。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这些日序是以六十天为一个周期的,周而复始,没有间断。这种纪日法,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已在我国使用了。至于干支纪年法,使用年限稍晚一些,相传是后汉时候开始。
从天文年历中,可以找到农历每年正月初一的日序,然后按序排列,就可以推算出三伏天的起始日期。比如今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日序是“丙寅”,从而推算到农历五月初七(阳历6月22日)夏至那天的日序恰好是“庚午”,因此第三个庚日(每十天有一个庚日),就是农历五月二十六日(阳历7月12日),这一天的日序是“庚寅”,初伏便从这天开始了。再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庚子”,那就是农历六月初六(阳历7月22日),便叫做“中伏”。继续数到农历六月二十三日(阳历8月8日),这一天是“立秋”节气,日序为“丁巳;因为丁日过后第三天便到庚日,于是农历六月二十六日(阳历8月11日),就是末伏了。
“三伏天”是在我国盛夏时期,它的天气特点,在江南一带,梅雨天气已经消逝,海上吹来了晴热的东南风(夏季风),天气亢旱,有时还遭到台风的侵袭。至于华北一带,往往是在天气炎热之日,雷雨时行,造成了夏雨集中。总的说来,在这一段时间里,根据历史纪录,全国各地日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都是一年中的最高纪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