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社办林场 发展山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12
第2版()
专栏:

社办林场 发展山区
中共湖北省黄梅县委书记 张绍良
黄梅县位于大别山之南麓,长江之北岸,全县共有十个山区乡(占总乡数29%)、二十个丘陵乡(占总乡数36%),山区丘陵区有四百一十九个农业社(占全县总社数48.6%),全县每个劳动力负担不到五亩地,每人平均只有耕地一点六二亩,而大山乡向蔡、大古、望江,每人只有耕地零点八亩左右。光靠发展农业生产来增加社员收入,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开发山区财富,开展林、牧、特多种经营生产。近年来在林业生产上虽有所发展,但领导不强,没有林业基层组织,不能把林业工作经常化。有些地方虽然有了专业队,平时进行林业生产,在农忙时也抽光了,形成林业无人问。近年来造林虽不少,但成林不多。因而少数山区居民不安心于山区生产,想下平原。
办“三场”,造“五林”
去年,根据中央山区生产座谈会精神,县委对山区生产作了充分讨论,明确了山区工作的方向,及时建立了专职机构,加强了对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林、农、牧、特等多种经营生产的领导。同时,提出了1958年到1962年山区生产规划,并提出1958年要做到“苗(树苗)满园、树满山,多种经营翻一番,粮食争千斤,每人收入一百元”的奋斗目标。这一规划鼓舞了山区干群的干劲,树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山区的信心。
如何领导山区人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山区生产呢?经过去冬在山区重点向蔡乡摸索,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提倡社社办“三场”(林场、畜牧场、手工业加工场)、造“五林”(用材林、竹林、油林、经济林、果木林),坚持以林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县委总结了永安乡永安社社办林场的经验,又帮助停前乡五星二社和向蔡乡十月社在专业队基础上试办林场,并及时通过现场会进行参观总结,动员合作社办林场。
自去冬以来,全县社办林场已发展一百六十八个,共抽出长期固定劳动力一千二百二十五人,并发动群众投资九万一千八百元,经营山林面积约十七万五千亩。在以林为主的前提下,实行农林间作,计农林间作面积达三千三百八十亩,林场开荒一千七百五十五亩(利用平坡开荒)。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三场”的优越条件,紧紧抓住去冬今春大搞造林运动,掀起了建设山区高潮。林场在绿化运动中起到了组织核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超额完成了造林任务。全县去冬今春共造林十一万八千多亩,超额完成了上级分配任务的三倍多,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造林任务总和的120%强,全县荒山基本消灭。在造林运动中,干群干劲大、热情高。不少林场白天造林,晚上开荒。群众说:党的领导真正强,改善生活真有方,建立五林和三场,今后再不受饥荒。并提出:是山都要打扮,是水都要灌田,是土都要利用,是地都要高产。各乡、各社、各场均制订了自己的远景规划。向蔡乡提出“遍洼皆楠竹,远山用材林,近山果木密,平坡油茶林,社社办林场,牛羊成万群。”过去申请五次一心想搬下山住的向竹轩,现在不想下山了。
社办林场好处很多
根据我们的初步体会:社办林场对发展以林业为主的山区生产有很多好处。
第一,社办林场是依靠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形式。就经营小块山地来说,它比国营林场更方便。
社林场不要国家拿钱。大部分房屋以旧整新,生产工具由社调剂,生活用具由社员自带,花钱少,办事好。如停前五星三社,只花六元五角钱就办起了一个林场。又如十月社林场实行“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自找枯木、自嫁接”的“五自”办法,不仅解决了缺苗、缺子困难,而且节省了大批资金。
社办林场是在党支部和社管委会直接领导下的生产单位。由社的副主任或支部副书记担任林场场长,遇到问题易于及时解决。
社办林场是与农业社统一经营,在收益分配上贯彻“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这样就使林场生产与社员生活息息相关,经营林场的人的积极性很高。
社办林场是专业性的林业基层组织,有单独生产规划及各种制度,能有计划、有安排的去进行生产,克服过去那种“造林轰一阵,农忙抽光尽,保栽不保活,死活无人问”的现象。
第二,从我县去冬今春造林情况来看,各区、乡、社、场都是按照国家计划,以用材林为主,相应地营造了各种经济林,超额完成了各项造林任务。同时,林场又能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牧业、特产,也能充分利用土地,进行农林间作,解决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做到以短养长。我县已办起的一百六十八个林场中,除大深山九个场专门搞林业生产外,其余林场都是包括林业、农业、特产以及畜牧、手工业的混合场。这样,林场就有条件做到自给有余。如永安乡永安社林场在1957年实行林农间作,获得了两丰收,不但营造和培育好四千六百亩松、杉、楠竹,二百一十亩的油茶、油桐和二千三百株梨桃,而且在林行内间作的农作物有米麦、豌豆和洋芋、红苕,收入折粮三万九千多斤,花生、芝麻一万三千斤,做到自给有余。
第三,有了专业林场,进行专业生产,就能做到自采种、自育苗、自栽植。同时由于有了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又能保证林业生产质量,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加快了绿化速度,改变了过去“造林轰一阵,造后无人问”、“年年栽树,不见成林”的偏向。向蔡乡去冬移栽楠竹的时候,有不少的社都做到有定额有包工有奖励。所以我县去年冬季移栽楠竹成活率几乎达百分之百。去冬今春造林成活率一般达90%左右。目前正在对新造幼林进行中耕施肥工作,这是过去少见的。
第四,有了社办林场,有计划地安排林业生产,有效地解决了林业生产上的许多矛盾:(1)由于林场安排和固定林业所需要劳力,解决了以往农林生产上的劳力矛盾。(2)有了社办林场,各社对山林进行了全面规划,合理地划出了牧场,解决了造林与牲畜放牧的矛盾。如畜牧支援林业生产所需要的肥料,而林业生产又可以支援畜牧所需要的饲料。(3)有了社办林场,有了造林、育林和砍伐的计划,建立与健全了山林管理制度,实行合理采伐,提高了木材利用率,基本制止了滥砍滥伐现象。
第五、社办林场是集中生产,集中生活,便于加强对社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过去训练技术员,没有固定的人,林业技术不易在群众中扎根。现在林场有专职技术员,他们学到新技术后,又传授给林场社员。现在一般的场有五、七、八名技术员,会采种育苗嫁接培育。还有些社办了林业技术夜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