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淮北人民的雄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7-30
第5版()
专栏:社论

淮北人民的雄心
安徽淮北地区一千二百万人民,正在从事着一项从根本上改造自然面貌的伟大计划,就是要在三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平原上实现河网化,使淮北全部农田变成水稻田或水浇地,并使交通运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而为淮北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工业生产大跃进创造良好条件。这个宏伟计划的基本内容,就是进一步整修原有十五条较大河道,新开九条新河道,使淮北各较大的河流结成河网的骨干,在这些大的河网之间再开挖二千六百多条大沟(实际上也是河道,顶宽三十到五十公尺,深六公尺),一万五千多条中沟(顶宽二十公尺,深五公尺),十一万多条小沟(顶宽十公尺,深四公尺)。在这些河道、大中小沟之间,还根据不同地形,开挖小的渠道和塘、井,并圈圩,河沟塘井普遍下泉,达到三水齐用(即天上雨水、河中存水、地下泉水)。这样就把整个淮北织成稠密的水网。为了便于灌溉和交通,在河渠沟塘间将建设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涵闸、桥梁,加以控制,大雨则可以拦蓄大量洪水,五天内下雨四百公厘不涝;不雨则可以引水灌溉,七十天不雨不旱。这些工程建成以后,新旧河道可以通行一百吨到一千二百吨的轮船,大中沟通木船,这样就可以县县通轮船、乡乡通木船、社社村村通小船,大大便利于日益繁重的交通运输。同时,利用河网还可以发电,发展水产,达到全面治理,综合利用。假如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河网化的图景,就是中共安徽省委所提出的“把淮北变成江南”。
实现河网化,“把淮北变成江南”这就是淮北人民的勃勃雄心。这个雄心之所以伟大,是从原有的基础看。江南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淮北历经七百多年的水旱灾害,人民在解放以前,长期处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状态下。江南的农业单位产量因有水利保证,比淮北高出三四倍以上。现在要把淮北的农业生产水平也达到江南那样高,是前人所不敢设想的。再从工程来看,江南的水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淮河从宋代以来屡为黄河所夺,河床淤积,水系破坏,雨量分布不均,多下一点雨则涝,少下一点雨则旱,特别是内涝问题很不容易解决。在治淮过程中,曾经有人设想过从河南周口店开一条新淮河通到洪泽湖,来解决内涝问题,但现在的河网化,已不是一条河的问题,而是要开挖九条新河,把这些新开挖的河道和沟渠全部联结起来,总长度达十二万五千公里。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每平方公里所开挖的土方至少在二十五万公方以上,全淮北至少要做一百亿公方。开挖这样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时间呢?淮北人民的回答是:两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在这样大的面积上彻底改变自然面貌,变千年水害为水利,这是古今中外没有先例的。从外国来看,名震全球的巴拿马运河全长八十多公里,前后开挖了三十三年;苏伊士运河全长一百七十多公里,开挖了十年。从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来看,淮北人民所要追赶的江南三角洲的河网,是从纪元前五世纪春秋时代的吴国开始的,历经两千多年、几十个朝代才逐渐开拓修补而成为今天的规模。我国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从纪元前六世纪开始挖凿,到元、明两代才完成。这里我们撇开过去统治阶级开挖这些工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不谈,即以工程本身大小、时间来比较,都是难与今天淮北河网化规模比拟的。这就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之无比优越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为了实现这个河网化计划,淮北人民从去年下半年起,已经大干一冬一春。他们克服严寒冰雪和技术力量不足的种种困难,以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完成近四十亿土方,开挖了大沟一千零六十二条,中沟八千零六十七条,小沟九万零六百九十条,大中涵闸五十八座,小型涵闸八千二百七十九座,从而大大改变了淮北面貌。全淮北已有八十六个乡,五百八十二个农业社基本上实现了河网化,根除了水旱灾害。这些水利工程经过半年来的考验,已经证明它们在抵抗自然灾害中的优越作用,当今春小麦受到霜冻袭击时,由于利用沟塘的水进行浇灌,没有造成灾害;后来当小麦发生锈病时,又由于沟洫起了便于排水作用,从而大大减轻了锈病的危害程度,保证了今年小麦的空前丰收。特别是今年淮北夏种是在半年来未下透雨的干旱情况下进行的,由于水利工程的作用,不但山芋等旱作物种得比往年多,而且改种了四百多万亩水稻,这在往年同样旱情下是不可能的。至于已经基本上实现河网化的地方,根本不发生抗旱的问题,他们不但完成了改种水稻的计划、保证了及时播种及时灌溉,且有余水支援友邻地区。
河网化计划的实施改变着淮北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治水道路之前,因为长期水灾为害,形成怕水的心理,但是现在不同了,“水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淮北人民在实现河网化的过程中才真正体会到这一点。他们现在不是怕水,而是爱水、想水了。现在的淮北,已经是河渠纵横,塘井棋布,虽无青山,已有绿水盈盈,虽无森林,已有树木成行,河网化的雏形已经初具。假如有人再用旧的概念来想像淮北,那就错误了。淮北的农业生产在飞跃发展着,旧的耕作习惯在迅速改变着,工业生产和文化、卫生工作也在飞跃前进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在不断地改善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已经永远成为历史。他们现在已不像过去那样到城市去逃荒谋求生计,而要生产出大量粮食供应城市的工人兄弟,携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淮北人民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有了治水的正确方向以后,更加鼓舞了干劲,他们决心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以更多的劳动热情,再大干一冬一春,基本上实现全面水网化。有了去冬今春治水大跃进的经验,加上今年早准备、早动手,并大力推广新式工具,提高劳动效率,淮北人民这一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雄心,是一定可以彻底实现的。
淮北人民找到河网化这条根治淮河的方针是经过许多曲折的。这里用不着回溯很远的历史,在蒋介石反动统治时期,人民在人祸天灾的交迫下,不知受到多少苦难,仅蒋介石在花园口掘口就淹死河南、安徽五十万人民,更多的人民则长期辗转于饥饿和死亡线上。所谓“导淮”只不过是替国民党官员们增加一个贪污私饱的门路而已。在那种时代,即使有些工程技术人员设想过要治理淮河,也因为他们受了资产阶级观点的影响,把人民的伟大力量抛诸视野之外,因而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可能是正确的。解放后不久,毛主席即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家为了治淮,虽在抗美援朝的紧要时期,仍然拨出大量经费。八年以来,投资达十四亿五千万元。仅安徽地区即投资五亿六千万元,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直到去冬以前,由于某些同志对毛主席、党中央治淮方针理解不够,特别是对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缺乏正确理解,以致使治淮走了许多弯路。这里有两种思想在进行着斗争,即是以依靠群众为主,还是依靠政府为主?以小型为主还是以大型为主?以蓄水为主还是泄水为主?这是两个方针,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个斗争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八年,到去冬才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共安徽省委根据毛主席、党中央所指示的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研究了治淮八年的经验教训,找出了根治淮河内涝的基本规律,坚决地推行了以群众自办为主,政府支持;以小型为主,大型支持;以蓄水为主,多蓄少排;防洪与治涝相结合;治水与改种相结合;政治和业务相结合的“三主”、“三结合”的方针,并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制定了河网化的十项规定,其奋斗目标,就是把淮北变成江南。由于坚持了这个正确的治淮方针,克服了与此相反的错误方针,就使治理淮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的弯路被拉直了,淮北人民在“把淮北变成江南”、“治好淮河吃大米”等口号的鼓舞下,充分发挥了巨大的潜力。他们艰苦奋斗,大干半年,完成了四十亿土方,除极少数技术性高的大型工程外,所有土方工程,包括河道沟塘涵闸桥梁在内,全部都是群众自己拿钱,自己设计,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奇迹,光辉地实现了多快好省的要求。实践已经证明,这条河网化的治淮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方针为平原地区的水利工程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几年来,凡是坚决贯彻了党中央“三主”方针的地方,水利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三主”方针的具体贯彻,随具体情况不同而各有各的做法。我们已经总结了天津改造洼地的经验,也总结了河南新乡专区治理漭河的经验,后来又总结了沙颍河的治理以及山区的治水经验,然而还没有找到一条比较完备的解决平原水利的经验,我们现在有了淮北河网化的治水经验,事实已经证明河网化是在平原地区解决水利问题的正确方向。淮北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这条良好的经验,其意义将远远地超出于淮北地区之外。
淮北人民长期以来遭受着剥削阶级和自然灾害的双重灾难,生活穷困,文化落后,生产水平低下,正因为如此,淮北人民要求改变现状的要求也更为强烈。正如毛主席所论断的:“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淮北人民原来就有革命的光荣传统,近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革命作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解放以后,淮北人民更显出了冲天的革命干劲,在战胜自然灾害中,他们从来没有低过头。农业社是在团结起来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展巩固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大显身手,模范地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他们不仅在农业战线水利战线上干劲十足,在工业战线、文化战线上也干劲十足。淮北的面貌正迅速改变着,他们已处在一个历史性飞跃变革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赶上江南,而且要赶过江南。多灾多难贫穷落后的淮北将要一去不复返了,崭新的工业化的和农业现代化的有高度文化水平的淮北,不久就要出现在祖国的平原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