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关键在于领导的决心——阜阳专区农具改革运动是怎样迅速开展起来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02
第5版()
专栏:

关键在于领导的决心
——阜阳专区农具改革运动是怎样迅速开展起来的
中共安徽省阜阳地委第一书记 耿万青
农具改革进度的快慢取决于领导上的决心——事实证明,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搞好农具改革——改革、推广、提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要掌握制造简单、成本低、节省劳力最多、效率最高的原则——组织参观,开展群众性辩论,是消除顾虑的好办法。
安徽省阜阳专区在省和中央的领导下,掀起了一个规模壮阔、声势浩大、进度迅速的农具改良运动,扭转了前几个月在农具改革运动中出现的发明创造多而推广使用少的停滞局面。全区在最近一个月内,就创造和改制了二百五十四万一千八百零八件农具(这是从6月16号到7月16号的数字),平均每日达八万多件。其中提水工具有足蹬的、手摇的,有押板形的,有转轮形的,有人、风力两用的;加工工具大部是手摇、足蹬和人、风力两用的;运输工具有四轮改两轮的大车和一、二、三、四个轮的胶轮车,也有不同的木制汽车(还不够成功),有河网化航运的小船等等。总之,是花样多,特点不一。
在这已改的二百五十多万件农具中,目前已上滚珠轴承的有一十九万多件。在进行以上三大类农具改良的时候,除在夏收前和夏收时大抓了一下收割机、打场机、和田机外,其他农具改良都是结合生产进行的。
农业生产有强烈的季节性,如果在需要前不作好充分准备,就会在使用时赶制不及,造成劳力紧张,影响生产。因此,我们从7月10日起把改良农具的重点转入了深耕犁、密植耩子、收割机、脱粒机和粮食加工等,同时结合完成所有的其他农具的改良。因为犁子要不能深耕、耩子不能密植,就会大大影响明年的小麦丰收;同时收割机和脱粒机不改,也会影响到秋收进度,从而又影响到秋种。另外,副食品加工不搞好,今秋收的大量红芋就不好处理。我们的方针是,所有农具都要改,但又有主次之分,缓急之别。
我们在农具改良中究竟有那些经验教训呢?我想经验不多,教训不少。当然教训也是经验,在这里我就把我个人的几点体会谈一下:
(一)在农具改良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方向对了就要看你有没有朝着这个方面走的决心。因为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我区的农业生产要在去年的产量基础上最少翻一番,力争翻四番,那就是说全区要产一百多亿斤到二百多亿斤。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就必须深耕细作,增施肥料,扩大高产;特别是夏收夏种和进行稻改的干旱情况下,就显得生产更加紧张,劳畜力更加缺乏。我们决定大力进行农具改良,把工作效率提高到两倍以上,缓和劳力不足的矛盾。但是,由于最初我们的决心不大,劲头不足,因而在改良的效果上也就不够显著。谭震林同志来我区视察工作时向我们指出“最大的问题是工具改革,改革进度缓慢是领导决心问题。”我们当即在6月16号的晚上召开了电话会议,作了具体布置,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多少件和什么样的农具改良。这就促使了下边干部不得不抓,不得不下决心。因为这个决定既符合生产上的需要,又符合群众的要求,因此,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二百五十四万多件的农具改革。
(二)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逐级建立了工具改革办公室,并有一个书记来挂帅,自上而下都有专管机构和专职干部具体管理和领导农具改革。但在改良农具运动中,还必须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由各个业务部门根据党委的部署分别进行贯彻,使农具改革成为全面的群众性的运动。
(三)必须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说敢想敢做的前提下,充分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搞好农具改革。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说明这点:
(1)在夏收夏种中有人提出如要在繁忙的季节里进行农具改良就要影响农业生产,并把忙与改看成是个矛盾。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据阜阳县统计,往年夏种每亩需四个工,每个劳力出勤率二十一天,今年每亩需十三个工,每个劳动力负担到六十五天的工,但是,由于进行农具改良和鼓足了群众的干劲,在二十天内全县就基本上完成夏收夏种任务。全区的情况也与阜阳县相同,也是由于进行了农具改良,在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夏收夏种任务,并且达到适时。这就说明了农忙不是不能改,而是非改不可。只是在改良农具中,绝不是几个干部和铁木业工人的事,而是广大群众的事。
(2)在农具改良中,有些人提出“要改良农具只有到上海,因为我们这里三没有:没工厂、没工人、没知识”。但在提出“人人都是铁木匠,家家户户是工厂,群众赛过诸葛亮”的口号下,每专区每天参加的人数有三十六万多人,其中有七十多岁的高龄老人,有十三、四岁的少年,有青年和妇女,有工人和学生,还有一个剃头工人也亲自改了二辆大车。在献计献策、创造发明上,有五万多人都有不同的贡献。这就说明,只要充分发动群众,相信群众的智慧,就会出现更多的而又是才学深渊的人才,就能把那些所谓没有工人、没工厂、没知识的论调一锤粉碎了。
(3)还有人提出没材料怎么改呢?在我区来说,确实是铁、木都缺乏。但我们在改良农具中,采取了利用废料、废物和在原来的旧式农具基础上加以改良提高,因此,这一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4)农具改良后的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但要比用上滚珠轴承的还是要低,为了效率提的更高和节省更多的劳畜力,就需要农具滚珠轴承化。但当时既买不到,自己也不会生产。在地委召开的农业书记会议上,界首县的同志提出,自己可以用铁丝制造长珠(滚棍)。当时地委便指定界首试制,结果试制成功。是土制圆形滚珠,随之在农业社也试制使用,地委就组织了参观学习,不几天各县都开始生产。现在已有二千四百个单位(其中农业社二千三百二十二个,占农业社总数的81%)进行生产,7月底已生产出四十八万套,并有两个县、八十个乡、五百三十个社实现了提水、运输、加工三大工具滚珠轴承化,这一矛盾就迎刃而解决了。
(四)发明创造——推广使用——再提高改进是一个必然的改革过程。但从我们地区来看,正如上边所讲是走了弯路的,因此在6月15以前的进度就显得缓慢。这原因一是领导上重视不够,决心不大;二是有些人想把农具研究得十全十美后再去推广。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就我区的提水工具和运土工具来讲即是如此,封闭式水车是阜阳一个木工创造的,在推广使用中又改进为自行车式的足蹬封闭式的,效率提高了二倍或三倍以上。又如滑车运土器,以后改进为自动装卸。这就完全证明了中央指示中指出的“任何一种新发明创造的东西,一开始总不是十全十美的,而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获得改进,逐步趋于完善”这句话的正确性。等到十全十美后再去推广使用,不仅不能提高,还会影响到群众的创造性,这是我们的经验,也是我们的教训。
(五)我们感到在农具改良中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在改革的步骤上,我们认为应该有主次之别,缓急之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必须改好什么和准备好什么,把重点与一般结合起来,把农具改良与生产结合起来。
(2)改良农具的目的是要减轻劳畜力的劳动强度,把农业生产上增加的工作日恢复到原来的工作日上去。在我区来讲,对每一种农具改良均必须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这样才能调剂劳逸、振奋士气。
(3)不论改良什么工具,均必须贯彻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每种农具都要具体贯彻多快好省,要掌握住制造简单,成本低,节省劳力最多,效率最高为原则。
(六)农具改良确实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但也不是没有人不怀疑和不反对的。据我们了解,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态度:赞成改而又积极改的;等待机械化的;怀疑的;反对改的。在怀疑和反对的人中,大致有这样几种思想顾虑,并有几怕:——有些工人怕误了工又不能用;怕完不成产值计划;怕改不好丢人。有些群众是怕改不好又影响生产;怕改不好把好农具损坏;怕多花钱。解决的办法是:
作出样子,公开展览,组织参观,相互比较。据初步统计,专区已开了这样的会三次,县已开了三十六次,区开了三百八十七次,乡社开了一千一百六十七次。这个办法不仅具体地、系统地交流了经验和比出了状元,同时也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并批判了一些落后保守思想。如蒙关社小邵庄生产队长周文义,对改大车不通,拉大车到木业组改时,他说:“这部大车有去的路没有回来的路。”改后他看到每辆大车节省了一人一畜,便说“我认输了”。为了解决各种思想顾虑和等待机械化思想,我们还充分开展了群众性的辩论。
在全区的农具改革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努力解决。这就是有些县、区、乡、社的进度太慢,不够平衡;有的抓不住重点,而是乱改,这就不能适应目前的生产需要,有些地方是人家早已创造成功,并已使用有效,而自己还在研究试验哩,这就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工具改革办公室虽然建立,但应该起到的作用还不够,如指导研究技术就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