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增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04
第5版()
专栏: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增产经验
程浦
全国小麦大丰收之后,紧跟着又来了早稻大丰收。不论小麦或者早稻,从它们的小面积的和大面积的高额丰产的经验来看,都有一条重要的技术措施,就是高度的密植。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亩产几千斤的高产纪录不跟密植有着密切的关系。密植,并不是新经验,老早以前就有这做法了,不过在小农经济时代,它不可能被普遍地运用。农业合作化以后,密植被当做一项重要的增产经验来推广。几年前,最流行的密植方法是“小棵密植”(有的地方也叫“小株密植”),人们认为这是最适当的密植方法。但是,今年许多地方所采取的密植方法,并不是一般的密植,而是高度的密植,密度比过去增加一两倍甚至好几倍。这样一来,过去人们关于密植经验的观念就被打破了。这个新变化使很多人解放了思想,进一步认识到土地的巨大增产潜力,增强了实现生产大跃进的信心。但是这个新变化也使另一些人困惑不安:过去提倡过的东西,现在又被否定了,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任何一项生产经验都是一定生产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实践的产物,生产条件因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不断地变化,人们关于生产的规律的知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因此,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但会获得新的生产经验,而且也会有一些生产经验被否定(由于原来这项经验并不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由于这项经验不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生产条件),还会有一些生产经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起来。密植的旧的密度标准和规格的被突破,就属于后一种情形。
有人会说:前几年所推广的“适当密植”的方法,不是已被证明是能够增产的吗?是的,这种方法确是促进了生产的,过去推广这种方法,是成功的。但是,过去的密植,只是与从前个体农民所采用的落后的稀植比起来是密度增加了(它的进步性也在这里)。但是,今天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采用密度更大的密植方法,可以更多地增产。本来密植这一措施的精髓,就是充分地利用阳光和地力,尽量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作物株数、穗数(并且要求每穗上的籽粒多而饱满),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获量。而密植又跟灌溉、肥料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生产高潮出现以前,由于水利、肥料等条件较差,人们所认为的适当的密植,实际上并不算密。今天,水、肥、土等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密度更大的密植方法去代替过去那种密度较小的密植方法,就能更多地增产。
那么,密植的密度到底有没有个限度呢?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单位面积上的作物的密度当然不可能是无限的。但是,现在一般农田的农作物的密度还不够,是个事实。那么究竟密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限度了呢?这恐怕现在很难轻易下个结论。现在,广东、福建和其他许多地区都要大力推广高度的密植,各地采用的密度标准和规格,种类非常多(如大株密植、中株密植、小株密植、单株密植、三角丛植、畦作密植、复式密植……),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差别不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艳斗妍。也许有些密植做法不尽合理,但这也无关紧要,经过不断的实践,经过人们对于土地增产潜力的不断探讨,经过人们对于各种密植方法的不断比较,各地总会找到更加适合于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最能促进增产的密植方法。
从密植经验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增产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各种增产经验。哪怕是过去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的情况下,也需要依据生产实践重新加以考察,看看哪些东西是仍然适用的,哪些东西是需要修改、补充和发展的,哪些东西是已经过时、需要淘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