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小大之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04
第6版()
专栏:

小大之间
陈之衍
总路线中有一条叫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人们习惯地把这叫做大中小相结合。
事实证明,这个方针很切合我们国家的实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它的好处表现得很突出: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被动员出来了,工业在全国各个角落出现了,生产力高速度地发展了。
这一切好处的来源,都和“小”字有关。可是偏偏到现在还有人对“小”不感兴趣。有的人嘴上赞成,心坎儿里觉得蹩扭。“社会主义么,现代化大生产么,为什么要弄那些小不点儿?”意思是小的就是寒仓、落后。一句话,小的不过瘾。
对“小”的不感兴趣,瞧不起“小不点儿”的同志,是不是压根儿错了呢?似也不然。本来么,好社会主义之大又有何不可?我们的国家地跨寒温热三带,有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之众,冠于全球。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地大,人多,仅仅凭这两条,搞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能大而且非大不可,不大就不解决问题。大水坝、大钢铁厂、大电站、大纺织厂以至于大运动场、大大学等等,都应当要都应当有。然而,要大的并不等于不要中的,更不等于不要小的。相反,为了大搞社会主义建设,和尽可能把建设的规模搞得大大的,在具体安排建设项目时,就必须既要大的又要中的又要小的。在目前情况下,还应当以中小特别是以小的为主。只有这样,才符合于我们国家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地大、人多、资源多分布广,但是基础差而又需要高速度发展,不采取大中小相结合的办法,就不能多快好省。那些对“小”不感兴趣的同志,就是不明白其中道理。他们好社会主义之大,这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对于如何大法,却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或者只通半窍。他们“笃定”地认为只有大型的才是合理的,才叫社会主义。而不懂得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型和小型也是合理的,也叫社会主义。这就是他们的毛病和弱点所在。
有这种看法的同志,思想方法上大体上都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在他们看来,小就是小,大就是大,其中绝没有什么必然的辩证关系,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可是客观实际却不是这样。
小和大本来就不是绝对的。
许许多多小的总和就是大。请看最近半年的时间内,几百万个县以下的小工业办起来了,每个小工业单独看起来,真是小得可以:零点五立方公尺的小而又土的高炉、一个瓩的用木质水轮机带动的小电站、日产半吨到一吨的小炼油厂、几个是工人也是农民干活的小农具修理厂……。和近代大工业比起来,这些小家伙当然一点也不壮观,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小是大的基础,无数的小构成了大。这就是地方工业大发展、工业产值大增长、工业技术大普及。
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先小后大、由小变大、小中出大。不论是苏联共产党也不论是中国共产党,都是从小小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发展起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并不等于弱。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小的却是最富于生命力的。有的同志从表面上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而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那些小企业,加上有些同志脱离实际,因此总觉得小的没有味道。今天本报发表的石景山发电厂包建一个比它本身大十倍的巨型发电厂的消息,可以给这些同志一点启示:小的可以产生大的。
当然,有些小的企业,在现在和将来,可能都是小的。比如乡和社的一些小工业,它就是为本乡本社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它不需要发展得很大。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质量方面,比如逐步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我们很喜欢那些近代化的大企业。高高的宽敞的厂房、转速很快而不需人在旁边料理的自动车床、来回奔跑的大吊车……,看起来也真带劲。我们过去已经建设了一批,今后还要建设相当数量的这样的大企业,这是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可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相当的时间内,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我们还必须更多地建设中小型的特别是小型的企业,否则就会陷入片面。而片面性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大中小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办工业和办其它许多事业的路线。这就是我们对小大之间的正确关系的一点认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