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来自基层的研究员 在讨论会中列举事实痛斥“人口论”和“土地递减律”谬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2
第5版()
专栏:

来自基层的研究员
在讨论会中列举事实痛斥“人口论”和“土地递减律”谬论
本报讯 一位县委书记和四位农业社主任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这是9日在全国农业经济科学讨论会上宣布的。
这五位研究员是:河北省的中共宁津县委会书记郭珍;定县韩家洼农业社主任马宝山;静海县富民农业社主任廉玉琨;遵化县沙石峪农业社主任张贵顺;永年县小北汪联胜农业社主任秦振华。在社会科学研究机关,这是第一批来自基层单位和农业社的科学研究人员。
在北京正举行的“全国农业经济科学讨论会”上,他们和老科学家、老教授们共同进行了科学讨论。他们用当地农业生产大跃进中的生动事实,把那些为资产阶级经济基础服务的什么
“人口论”、“土地报酬递减律”等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
中共宁津县委会书记郭珍在讨论中说:宁津县解放前约有二十四万多人,耕地九十多万亩,每人平均三点七亩;解放后几年人口增长到三十一万多,耕地面积变化不大,每人平均不到三亩。生产怎么样呢?解放前,广大农民辛勤劳动一年,好年景只能过“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如遇到灾荒,只好离乡背井,外出逃生。在那饥寒交迫的情景下,怎么能去发展生产呢?农民使用着落后的、笨拙的农具,以及极其粗糙的耕作方法,怎能发挥地力呢?产量怎能提高呢?解放以后,农业生产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连年丰收。仅以最近几年来看,1956年宁津县遇到了历年未有的大雨,全县十一万多亩土地被水淹,没有收什么粮食,但由于发挥了高级合作化的优越性,全县总产量达到一亿五千多万斤,亩产二百九十斤,比合作化前三年平均亩产一百六十斤增产81%。粮食总产量增加七千多万斤,而人口约增加六千八百八十多人,用增加的人口来分增加的粮食每人平均可分到一万多斤。1957年由于大力加强了田间后期管理工作,结果达到亩产三百三十八斤,总产达到一亿八千多万斤,比合作化前三年增长110%,比1956年增长三千六百多万斤,按增加七千一百三十一人计算,每人还分到五千一百八十五斤粮食。1958年要求总产一十三点二亿斤,亩产二千五百斤,每人平均粮食约可达四千斤,今年还能增加多少人呢?计算起来,恐怕按人口增加比例,每增加一人,粮食的增长不是几千,而是几万斤了吧!郭珍说,宁津县1959年要实现排灌机械化,耕作主要工序机械化,车轮胶轮化,其他工具滚珠轴承化,要求粮食亩产五千斤,总产二十五亿斤,1960年要求亩产一万斤。总产五十亿斤,到了那时,每年人口能增长多少?每人能分得多少粮食,请先生们算一算吧!这些事实足以说明,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土地的生产潜力是无尽的。那些认为人口过剩了,认为人只是消费者,看不到是生产者,认识不到人是发展生产的基本力量。资产阶级“人口论”者和“土地报酬递减论”的“学者”们,他们的所谓“人口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的根据是非常荒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