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在扫盲完成以后——记登封县群众文化学习的大跃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2
第5版()
专栏:

  在扫盲完成以后
  ——记登封县群众文化学习的大跃进
  中共登封县委第二书记 苗化铭
新事物带来了新问题
河南省登封县在完成了扫盲任务之后,工作上带来了新问题,虽然我们在已往的扫盲工作过程中已经创造了“扫一批,转一批,巩固一批”的经验;但是要在同一时期把数万个摘掉文盲帽的青壮年都转入业余小学和已经达到高小毕业的近万人也都转入业余初中,却是一个新问题。由于我们对群众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在思想上和物质准备上都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准备工作方面更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要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困难是很大的。这时在我们面前摆着这样的问题:是抓紧有利时机,克服困难,勇敢地跟上去,立即普及青壮年业余文化教育呢?还是犹豫迟疑,坐失时机,重复以往的教训,再造成“扫盲回生”呢?我们采取的态度是前者不是后者。将近四个月的事实证明,由于依靠群众,克服困难,迅速地普及了青壮年业余文化教育,在学习上和生产上,都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回忆当时我县的部分文教工作者对这种作法是曾经表示过怀疑和无限忧虑的。他们认为采用群众运动方式完成的扫盲工作是不可能巩固的;他们怀疑在师资方面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前,立即普及业余文化教育是否妥当?他们还忧虑在普及之后,教学质量能不能提高?由于他们当时受到了右倾保守思想的束缚,在新事物萌芽之前,不敢大胆地想;当新事物已经出现之后,仍然不敢大胆地干。他们的思想总是落在形势发展的后面,在这个工作上,又给了他们一个很深刻的教训。
趁热打铁 大胆跃进
扫盲任务完成后,立即普及业余文化教育,这不仅是必然的工作步骤,而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也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重复“扫盲回生”的教训。当时群众已经提出要求:“队队有业小,社社有业中,乡乡有业高,干部都上红专学校”;他们的口号是:“文化原子大爆炸,普及教育齐开花”。当马有库不愿再上学时,他的儿子马德坡就在黑板上提出批评说:“叫父亲,听我言,文化学习谈一谈:你扫盲刚才毕了业,坐在家里书不念;这样下去有半年,你所学的都忘完;劝你再把学来上,生产学习争模范”。五十三岁的民校教师孙乎来说:“暮气一笔圈,朝气冲破天,我虽五十三,立志红又专”;老教师王元戊“我王元戊年迈花甲,不顾耳聋眼花,决心像烈火爆发,要把文盲变成科学家”的誓言,对青年一代是多么大的鼓舞啊!面对着群众情绪这样高涨的现实,党的态度应该是坚决地给以支持。在3月5日宣布实现无文盲县的第二天,县委毋福珍副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告成会议,在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号召全县青壮年乘胜向文化科学进军。到会的区、乡干部,团支部书记,民校教师等四百七十多人都一致表示要在七天内普及青壮年业余文化教育和干部红专学校。声势浩大,发展迅速,成绩惊人。当大冶区委书记王福修同志在大冶镇群众大会上说明了当时的有利形势和光荣任务后,充分发动了群众办学、群众上学和民校教师们的积极性,当天即对教室、教具、教师分工和学生组织等方面的工作作好了全面安排;又通过组织参观,全区在三天内实现了普及青壮年群众和干部的业余文化学习组织工作。刘碑社只用了十五张纸(举行编班测验),即建成了三班业余小学和两班业余初中;这个社的木工组一天一夜突击完成了五十副桌凳。其他各区也都在“书记动手,全党动员,全民办学”的口号下,在一周内完成了普及任务。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大体上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校舍、校具由农业社解决或由学生自带桌凳;经费由社公益金补助;教师误工由社解决或由学员共同兑工分。在教师中又增加了下放干部,有文化的转业军人以及尚未被吸收到民校当教师的在乡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又用文化较差的民校教师教初小一、二年级学生认字,调换文化水平较高的小学教师教业余初中。在政治上坚决不用右派分子和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保持了民校教师队伍的纯洁。全县共组织民校教师二千五百二十九人,建成高中三十四班,初中三百九十八班,高小一千四百二十四班,红专学校二百一十五班,学员共六万一千六百九十二人;尚有扫盲班一千二百五十五班,学员二万一千八百七十人,其中有四十到五十岁的老年文盲八千一百三十一人。八十岁老人范遂秀一家三代同课堂;白贵永一家三代都是中学生;八十二岁的刘二奶奶也不愿带着文盲帽子进棺材而积极参加学习。有一首民谣这样写道:“一张桌四四方,一盏灯放在中央,全家人坐一起,爷爷奶奶和爹娘,我站在一旁常指教,一字一意说端详,爷爷笑着夸奖我,咱家出了个状元!”趁热打铁,大胆跃进的结果,突破了群众和干部对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的一切清规戒律和右倾保守思想。这是在扫盲任务完成后的又一个大胜利。
  提高教师 提高教学 提高群众
登封县人民在经济文化生活上过去是长期处在“又穷又白”的落后状态,只是由于解放后的努力,特别是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照耀下,在社会主义全面跃进形势下,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才能够发生这样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知识分子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不仅师资不足,而且为了要发展地方工业(包括化肥制造)和培训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一部分民校教师被调换了,新调整的民校教师队伍对新的任务还不熟练,部分民校教师只有扫盲经验,没有教中、小学的经验,有的从来没有作过教学工作;加上部分领导干部和部分学员当时曾产生松劲思想,不克服这些困难,就无法巩固提高。因此,我们当时曾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提高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提高了群众。(1)建立了以公立中学为中心的中学民校教师辅导区和以公立小学为中心的小学民校教师辅导区,组织民校教师每星期进修一次;(2)分科建立教学研究组,民校教师随同公立学校教师(包括新教师和老教师)混合编组,共同备课,共同提高;(3)老师带徒弟,缺啥补啥,教啥学啥,共同发展;(4)公立学校教师讲课示范,民校教师听课后进行传授;(5)新老教师互相听课,新教师学习教学经验,老教师进行具体辅导;(6)教育局确定专人深入重点学校培养典型,总结经验,及时组织参观评比,全面推进。自3月6日告成会议后,教育局在4月中旬带领民校教师到十里铺、界头乡、三官庙乡、库庄乡进行巡回参观评比;5月4日召开了海堵会议,组织写作高潮和农具改革运动;5月21日在背阳坡召开了麦收不停学习的会议。通过这些会议加强了领导,解决了在一定的时期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很快的走上了正轨,学生反映:“老师讲的就是比过去好的多了”。君召区学员在“读万本书写万篇文”的计划鼓舞下,实行了“站起来生产,坐下来写作”,在五天内写成了三十三万一千零五十篇。背阳坡业余中学白银安教师班,在三天完成运粪突击活动中,学习了两课书,每人还写了两篇快板诗,该村全体学员三个月内写出了一万五千多篇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文艺作品。这样作的结果,得到了四满意,(1)乡、社满意:学习了技术,提高了生产质量;(2)家庭满意:上学学本事,收入更增加;(3)学生满意:生产学习两积极,人人争取双模范;(4)群众满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鼓舞了群众的生产情绪。他们都异口同声的称赞说:“毛主席想的办法真正好”。
  服务生产 推进生产 提高觉悟
我们接受了在扫盲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组织群众文化学习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是十分坚定明确的。群众业余文化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了巩固扫盲成果,继续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服务生产和推进生产,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在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习场所、学习制度和一切有关学习方式上,都必须明确有效地服务生产,推进生产,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否则必然会脱离群众,甚至造成妨碍生产发展的政治错误。我们正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着的“三统一、四跟四走、五变、十带”等办法,已经收到了巨大效果。三统一是:“生产学习时间统一安排,生产学习成绩统一评比,干部民师统一协作”;四跟四走是:“书本跟人走,内容跟生产走,教师跟学员走,课堂跟生产场所走”;五变是:“变民校为发动生产的场所,变民校学习班为生产队,变生产休息时间为学习时间,变民校教师为生产队的助手,变民校学员为农业技术员”;十带是:“生产工具、课本、报纸、作业笔记、练习本、钢笔、图书、小黑板、流动墙报、蝇子拍”。为了保证在麦收中坚持学习,成立了五套组织:(1)小学教师,(2)中小学生,(3)乡、社干部,(4)社会知识分子,(5)民校师生,分片包干,村村有人负责,层层有人专管,天天有人汇报,要求作到地头有课堂,麦场有黑板,见事就写作,有空就复习;割麦的人休息学,担麦的人趁空学,看场的人晚上学,翻场的人上午学,达到生产文化双丰收。如果我们在完成扫盲任务之后不是从群众的迫切要求出发,及时地普及了群众业余文化教育,继续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文化学习,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惊人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所以能够取得以上成就的又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上密切结合了当前的生产实际和政治思想运动,教师们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如语文乡土教材,工农业技术教材,业余学校算术教材,以及用结合社会主义大辩论,发动民校学员起带头作用的方法更加提高了学员的政治觉悟,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配合和推进了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当水峪乡开展双反鸣放时,学员郭云来用快板诗批评王占现说:“打起跃进钟,吹起跃进号;问问王占现,你知道不知道?开会不积极,上学你不到;遇见开工分,总是争着要;别人批评你,你还发牢骚;这是啥思想,请你快检讨!”这样生动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两天普及红专大学
青壮年农民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教育的影响较少,他们迷信最少,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能够发挥创造性。他们在摘掉文盲帽子以后,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科学。在全县普遍推广三官庙乡创办的干部红专学校的同时,文村乡创办了干部和群众、学习和生产、理论和实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的水利学院、农业学院、妇女大学;土专家张广义由北京参加全国农具展览会回乡后,为了适应发展生产、改革农具的迫切需要,立即建立了包括设计、绘图、制造、木、铁、工等五个科的农业机械学院。当河南日报介绍了禹县鸠山和孟津县翟泉社创办农业大学的经验特别是学习了“打破迷信办大学”的社论和听到中共登封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全县办大学,全民红又专,向文化科学大进军”的号召以后,不少乡社的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立即进行规划,只有两天时间,就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四十四个红专大学,参加红专大学学习的干部和群众已经有十一万七千余人,占全县三十万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的口号是:“没有劈不开的大山,没有斩不断的洪流,志气高,决心大,要当文武双全的红色科学家。”登封县直属机关工作人员在打破右倾保守思想之后,由书记挂帅,部门领导干部带头,立即建立了包括马列主义、行政、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宣传卫生科学、财经、政治七个学院和三十八个学系的红专大学,学习的办法是集中学政治,分系学技术,分班学文化,分系建立试验田;能者为师,不能者为徒,师徒相帮,互教互学,政治、文化、技术同时并进,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学习高潮。当然,当前有不少人还在怀疑农民能不能办大学和这样的学校算不算“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为了争取抗战胜利,曾经举办过许多大学,这些大学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天才的军事专家。在今天的农业生产大跃进中,这样的农业大学也必然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对于那些在新事物面前采取怀疑态度的人,最好是让他们认真学习党的历史经验和亲自到实际生活中去吧。
农村中新型的知识分子
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多数是从同社会实际生活完全脱离关系的学校中培养出来的,他们有书本知识,有的也能“提笔万言”;但是当他们一接触到实际生活,就会感到自己知道的太少或者是“无知”的;他们写出的文章也往往是“言之无物”。但是农民在掌握了文字工具之后,不仅能读能写,而且能够把他们的智慧运用到农具改革、农作物技术改革和创造发明上去。如果说前一种知识分子能够把自己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可以开花结果的话,那么这些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阶级斗争锻炼的农民,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之后,在技术改革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贡献,将是更加巨大的,这不是已经为现实生活所证明了吗?张广义在工具创造发明方面的成就,已经是全县全省和全国人民称赞学习的榜样之一,他在全国农具展览会上不仅能够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发明创造经验,而且还能够细心地绘制图样向人家学习,以求继续前进;十月文化社的科学技术研究室主任范玉坤,在旧社会是不敢梦想上学的放羊孩子,但是当他摘掉文盲帽不久被批准转入中学班时,就能很快地把植物课本上所介绍的红薯温汤育种法、玉米三攻施肥法、去雄杂交法、春化小麦法、谷子催青法、月光花架接红薯法运用到自己的试验田里和大块耕作面积上,取到了丰产效果和丰产经验;当前在一般谷子还正在发苗状态时期,他所实验的春化谷子已经出齐穗了。他没有化验器,没有显微镜,而是深入田间山沟和山坡去实验。运用这种方法将会在文化科学水平继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大更多的成果。当世世代代给地主当长工的范海亮摘掉文盲帽和学会打算盘之后,就撤销了地主会计,真正当了新社会的主人;现在他已经会写快板诗、散文、五幕的剧本;土法炼铁工人陈文学不懂物理化学,只是经过几夜不睡觉的刻苦实验,就创造了用黄煤加黄土炼铁的先进经验;海堵村民校学员在“学诸葛,赶鲁班,技术革命夺状元”的生动口号鼓舞下,创造了三百多种三千多件农具,实现了半机械化;背阴坡民校学生刘库白一人发明了十二件。民校学员刘国炎的快板诗上这样写道:“跃跃跃来翻翻翻,技术革命最当先,为发明来忘吃饭,失败千次还要干;能工巧匠把计献,旧式农具全改完。”这样多的惊人奇迹,在未完成扫盲任务和普及业余文化教育之前,是谁也难以想像的。在这样继续学习提高之后,将会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