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人民解放军中的说唱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2
第8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中的说唱活动
  邓斌
人民解放军的说唱文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部队说唱活动曾经活跃在战壕里、行军路上、练兵场上,对丰富部队文艺生活,鼓舞战斗意志都曾起到它显明的作用。全国解放以后,部队说唱文艺和其他艺术一样,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今天在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大跃进的日子里,随着部队群众性的业余文艺活动普遍广泛的开展,说唱活动更加活跃。
自从1952年全军举行过“八一”文艺会演以后,在各专业文艺团体中都建立了曲艺团、队的组织,同时开办了多次曲艺训练班,先后培养了数百名曲艺工作干部。多年来他们在党的“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正确方针指导下,不断的深入部队演出和生活,一方面丰富了部队文化生活,同时部队生活也锻炼提高了他们。无论在政治思想上或者是在创作与表演上都有了很大的成就。几年来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曲艺节目,如过去的“一车高粱米”、“蓄洪区说话”、“青年英雄潘天炎”、“侦察英雄韩起发”、“战士之家”、“三只鸡”、“江边游”、“侦察兵”以及最近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的“师长帮厨”、“鲁珉夜间打敌机”、“水兵破迷信”、“歌唱总路线”等。演出后受到部队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其中有的曾流传全国,有的已经作为新的传统曲目保留下来。这些作品内容的一个共同鲜明的特点,就是紧密地结合着当前的政治任务,尽情地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反映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歌颂着新人、新事、新风尚,可以说每个节目都是那么令人感到鼓舞、真实、亲切。在演唱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旧说唱形式的束缚,进一步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形式。运用的完全是新鲜、活泼、明快、有力的语言。特别是经过整风、反右和双反后,部队专业文工团作风大转变,乘风破浪全面跃进。伴随着全军各项工作的大跃进和群众性的业余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全军各文工团曲艺工作者也在总的形势下坚决贯彻了“乘风破浪,全面跃进,赶上时代,又红又专,百花齐放,多快好省”的精神,鼓足了革命干劲,组织几个人的演出队深入连队、深入工地、深入现场,为广大官兵进行演出,把曲艺节目送上门。在“随叫随到、随到随教”的口号下,大力进行辅导工作,开展连队文艺活动,训练培养了许多业余说唱文艺活动骨干。在深入部队中,他们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到一地随编随演,走到那里唱到那里,他们让常年看不到戏的部队看到了演出,让最边远的部队文化生活活跃起来。真正继承了我军红军时代文艺工作光荣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了说唱文艺的尖兵作用。他们普遍受到部队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曲艺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鼓动工作上一个传统的战斗武器。
部队业余的说唱活动也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目前连队群众性的演唱活动十分活跃。他们能够灵活的运用自己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单弦、坠子、大鼓、琴书、小调、相声、金钱板、评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各种各样的斗争生活,来歌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歌唱本单位新人、新事,歌唱“标兵”。官兵们真正作到了“作什么唱什么,见到了什么写什么”,往往“标兵”刚选出,他的事迹就被唱了出来。不少单位更有着自己保留的“传统”节目,如驻北京部队某部七连的“光荣史”就是以一个快板的形式,描述了该连的光荣战斗历史,从1953年编写至今,历年相传不断修改充实,愈来愈生动,成了这个连队的“传家宝”。
深信通过这次会演,将对部队说唱文艺活动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