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立而不破”行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3
第5版()
专栏:思想评论

  “立而不破”行吗?
  曹孔瑞
目前一些高等学校正结合修订教学大纲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的方法是从目前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开始,结合进行自我批判。参加批判的除教师外还有学生,做到“教学相长”。这是高等学校拔白旗、插红旗过程中的一件重要工作。
对于批判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大部分教师是表示拥护的。他们认识到这是在批判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以后,完成思想上兴无灭资革命的关键。北大历史系的教授们主动的要求批判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系内形成了“师生密切合作,人人争先恐后”的批判高潮。但也还有少数人对这一工作抱着消极的态度。有的人虽有清算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准备,但是抱着慢慢来的想法,希望把这一工作,放到三、五年内去进行。这些人对自己的旧的一套,还有些恋恋不舍。有的人则怕在批判过程中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被全盘否定,以致数十年心血,毁于一旦。有的人怕批判以后,在学生中失掉威信,上不了讲台。当然,那些以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作自己“安身立命”之所的人,思想上抵触更多。
那些不愿意马上批判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人,就制造了各种借口,企图拖延时间,逃避一场不可避免的思想斗争。有的人说,首先应该批判那些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和流派,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不成体系,不值得批判。有的人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接受西洋文明的时间并不长,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影响不深,从学校来讲,主要是学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没有整套的东西,不需要花多大力气去批判。他们都认为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立”的问题,只要订出一个合乎马列主义的新的教学大纲就行了,不必“破”,就是说,可以“立而不破”。
说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不成体系,这或许是事实。一般说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根基比较浅薄,大部分体系不完整,这正是反映了解放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性。中国资产阶级学者在旧中国并不曾作出多少可以称道的成绩,大部分是贩卖西洋资产阶级的货色。他们有的把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原封不动,或一知半解的贩卖到中国来;有的根据外国资产阶级的观点引证中国材料,加以说明;有的则除了接受西洋资本主义的一套东西外,还揉合了本国的封建主义的观点。他们既然不了解中国的实际问题,当然也无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虽然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但它终究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是属于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流派,是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大白旗也好,小白旗也好,它们都是和马克思主义不相容的,并和马克思主义进行着剧烈的斗争。在旧中国,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学术界和高等学校泛滥着,毒害了无数的知识青年。解放以后,劳动人民掌握了政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学术界和高等学校取得了领导地位。经过了几次反复的斗争,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批判,但是孽根未除,还在负隅顽抗。特别是不少资产阶级学者披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继续贩卖其唯心主义的货色,更容易使人上当。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地位还不巩固,不少系室插上了资产阶级的白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继续毒害着青年,这从双反运动中同学们的大字报所揭露出来的无数事实得到证明。因此那种认为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不成体系,只是教学方法、教学观点上有些问题,不需要批判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立而不破”论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把破、立对立起来,没有看到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破与立是矛盾的统一,“不破不立”,就是说明了两者的相互关系。从资产阶级学者本身说来,不彻底批判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就妨碍自己接受马列主义,就不能拔白旗插红旗。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在一个人的身上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只有在破的过程中间,才能真正懂得应该立什么,怎样立。才能懂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之所以错误和马列主义的所以正确。否则,还是只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上是马列主义的,而内容则是反马列主义的。过去几年来的经验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吗?像冯友兰这样的资产阶级哲学家,马列主义的书也读得不少。写出来的论文,也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辞句。但是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没有受到彻底的批判,依然旧瓶新装,在文章中贩卖其唯心主义的货色。“骑着白马前进,背道而驰。”这正好说明了立而不破,是万万行不通的。
从另一方面讲,教师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没有很好的批判,学生的思想也不易解放,妨碍他们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对先生的那一套不摸底,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便会产生迷信思想。北大中文系在批判某个老教师的学术思想以前,不少学生对这位教师的学术地位和治学态度抱着盲目崇拜的态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听到他的课而引为遗憾。可是经过这次批判之后,西洋镜拆穿,学生们才知道这位教师的货色是要不得的。北大一开始批判时,有好多学生还不敢参加批判教师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认为自己看的书没有先生多,怕批判不了。等到解放了思想,投入了实际战斗,才知道自己读的书虽然没有老师多,但自己的立场观点比较明确,也可以判断货色的真假。有的教师也认为学生们的发言热情而尖锐,常常是接触到问题的关键。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迷信打破以后,信心也就来了。现在北大社会科学各系的同学已经组织成很多小组,写出了数十篇批判文章,有的文章质量也很高。在批判中,他们也就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由此可见,“立而不破”无论对被批判本人,对于同学都是不利的。这只会妨碍拔白旗插红旗的工作。
那些担心自己的学术成就在被批判过程中被全盘否定的思想,也是不必要的。俗语说得好:“真金不怕火来炼”,如果自己在学术上确实有所成就,那是谁也否定不了的,这是客观存在。问题是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由于他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根本上是错误的,这就不能不被全盘否定。同时否定和肯定也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否定,也无所谓肯定。在全盘否定的前提下,自己学术思想中某些有用的成分,是会被肯定下来的。只有先粉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然后才能谈到在废墟上拣破铜烂铁。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理,如果事实证明自己所追求的错了,就应该毫不犹豫的抛弃重来,在历史上不乏“觉今是而昨非”的敢于否定旧我,坚持真理的科学家,是我们学习的模样。
事实证明,批判了自己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不是在学生中丧失威信,上不了讲台了。而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爱护。所谓“我爱我师,我亦爱真理”,同学们所爱的首先是真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你坚持旧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不放,和同学们所爱的真理矛盾,那倒会有上不了讲台的危险。
不少学校采用教师和同学合作,共同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教学相长”的方法,是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多快好省的方法。那些有“立而不破”思想的人,应该赶快改变自己的想法,只有“边破边立”,“破得狠,立得坚”,才能使自己很快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