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张秋香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她在棉花高额丰产竞赛中感人的事迹传遍关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4
第5版()
专栏:

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张秋香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她在棉花高额丰产竞赛中感人的事迹传遍关中
本报讯 记者王永报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养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正在当前社会主义竞赛中成长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秋香就是这样的人。这个普通的四十九岁的农村妇女,因为她掌握了一套植棉技术知识,创造了高额棉花纪录,被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但是,最可珍贵的,还是她并不把这些经验当成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把它当成人民的公共财产,在别人和自己竞赛中帮助别人赶上自己,为全国人民创造巨大的财富。
  学习张秋香赶上张秋香
今年春天,还在棉花播种以前,许多人就写信给她,许多农民特地从远道跑来访问她,向她学习植棉技术和经验。她也曾到高陵、富平、潼关、华阴等县去作现场传授。一个“学习张秋香,赶上张秋香”的竞赛在陕西全省展开了。各县先后涌现了三万三千多个“秋香务棉组”,四万多亩棉花丰产田都被命名为“秋香田”。
张秋香是陕西渭南县双王乡八里店农业社的副主任。她领导的植棉小组在过去三年中,曾连续获得平均亩产籽棉一千斤的高额丰产。今春,她在陕西省棉花生产会议上,向全省农民提出棉花丰产竞赛挑战。那时,她的棉花丰产田计划亩产籽棉一千五百斤,但是各地应战的,有的高额丰产田产量大大超过了张秋香的产量。华阴、潼关等县许多年轻姑娘下了很大决心,她们说,赶不上张秋香就不结婚。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为了赶上张秋香,把锅灶都搬到地里去了。
  别人赶自己就得快步跑
在这种形势下,张秋香领导的八里店农业社的社员们,有少数人感觉到害怕、怯场,他们抱怨过去不该出风头挑战。有些人还说:
“今年咱们关门闹吧!真金子不怕火炼,只要不给别人传授经验,谁也夺不了咱们的红旗。”但是张秋香和大多数人却认为:“别人赶,咱们就得快步跑呵!”张秋香感觉到过去几年,她们在搞棉花丰产试验时,好像一个人赛跑,走紧走慢都关系不大,懒懒缓缓,劲头不足。可是现在,许多人都来赶她,而且有些人都可能马上就超过她,这就使她的劲头比过去更大了。这是一种促使他们不断前进的力量。今春,他们重新研究了今年的棉花生产条件,千方百计地挖掘增产潜力,决定把今年的高额丰产田的棉花产量由亩产籽棉一千五百斤提高到三千斤。他们积极向别的社学习,又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别人,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棉花播种前后,张秋香经常出外传授经验,回来以后又忙于招待各地前来参观的人,耽误了一些工作日,有些社员就说:“主任哪!咱们鞋子里的响毛草还没有拔完呢,你可别只顾了别人。”有的看到附近农业社的丰产棉花,长得好,有超过他们的可能。又看到张秋香对这次竞赛中的对手一点也不戒备,反倒挺热心地帮助人家。于是,他们就在背地里叽咕:“人家养猫捉老鼠,咱们养猫咬鸡哩。”
 不帮助别人就是忘本
听到这些话以后,张秋香想,有些社员把当前社会主义竞赛的意义搞错了。她经常向社员们讲,现在的丰产竞赛运动,不是一亩、两亩,一社、两社的事,是要促进大家全面增产。一个社获得少数千斤高额丰产田,只不过增加一千斤棉花。现在是要全乡、全县、全省、全国所有棉花都获得高产,这样就能增产成千成万斤棉花。张秋香没有忘记自己的植棉经验是怎样来的。解放前,八里店村农民刘之辉、刘德义、苌月盛、苌月义是务棉的能手,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在当时,因为个体经济的限制,农民之间互相保密,生怕自己的技术被别人学去。那时,个别人的棉花产量,虽然也曾达到亩产籽棉三百斤以上,但这些经验始终没有在大面积上推广。全村的棉花平均产量只有一百二十多斤。刘锡民老汉为了提高棉花产量,有一次从临潼县“偷”回来一些产量较高的棉花品种,可惜因为他不了解这种棉花的特性及栽培技术,别人又不愿意与他合作,还是没有试种成功。解放以后情况就完全变了,当张秋香开始学习植棉技术的时候,受到一些人的讽刺和打击,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励,而且随着合作化的进展,支持她的人愈来愈多了。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她,帮助解决棉花丰产田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问题,还派了技术干部帮助他们学技术。许多老农们也来帮助她,张秋香向大家说:“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经验是怎样来的?党扶植了我们,群众帮助了我们,我们不能‘过了河拆桥’,应该积极地帮助其他兄弟农业社。”
损人利己的人不配参加社会主义竞赛
一次,张秋香和乡上的棉花评比检查组,检查全乡的丰产棉花。当他们走到张田社妇女主任孙秀云务育的棉花地头时,大家都被这块出色的棉花吸住了:这块棉花长得特别高大,叶子绿汪汪的,又厚又密,像是一湖茂盛的莲叶。当时,许多人称赞这块棉花务的好,可是也有人不表示意见。有个叫刘长发的老汉似乎看出了这块棉花的毛病,而当别人问他时,他又微笑地摇摇头,不肯实说。张秋香看破了刘老汉的心事。她说:“怎么样?不愿意给别人指明缺点吗?社会主义是盼望人人好,不能光戳别人的‘黑窟窿’。指望靠别人的缺点取得胜利的人,就不配参加社会主义竞赛。”接着她直爽地说,这块棉花表面上长得很茂盛,实际上只长枝叶不孕花蕾,如果不立即动手打掐抑制疯长,那就会影响今年的棉花产量。当时,她详细地讲述了抑制棉花疯长的办法,并组织张田社社员立即加工。
张秋香积极地帮助一般的棉农,也积极地帮助那些技术较好可能超过自己的竞赛对手。双王乡的和平农业社有个青年妇女薛俊秀,聪明能干,她领导的务棉小组从去年开始学习张秋香的植棉技术,头一年达到的产量比张秋香只差三百多斤。有人就背地里议论说:“嗬!薛俊秀真厉害呀,照这样干法,不出两年,保险能压倒张秋香。”八里店农业社的社员们听到这些话,有点不自在,可是张秋香想,要是薛俊秀能赶上自己,更能够打破某些人的保守思想哩!那就说明双王乡的棉花产量还可以继续提高。至于说薛俊秀可能超过自己,她倒很欢迎。以她想:薛俊秀能干,我也不是吃白饭的,你能亩产两千八,我就给你来个亩产三千五。你想超过我,也得好好地出几身汗。这倒是好事情,你走快步,才能逼得我跑步哩!她积极地帮助薛俊秀来赶自己。5月初,薛俊秀的丰产棉花被地老虎咬死了大半,活着的棉花苗也稀稀拉拉,发着黄色,当地老农都认为无法挽救了。几个年轻姑娘急得哭了起来。当薛俊秀提出要去请教张秋香时,几个老头摇了摇头说:“她来也没办法,就是有办法,人家也不来。‘诸葛亮下东吴’,人家为的是啥呀!”薛俊秀想:张秋香要是真心帮助我,在这个关节眼上她不能袖手旁观!她还是去请教张秋香了,张秋香也真的来了。
  儿子有病是小事薛俊秀的棉花是群众的大事
半路上,忽然有个熟人说张秋香的儿子病了。张秋香迟疑了一下:究竟去不去看儿子呢?还是到薛俊秀棉田去呢?儿子有病,是家庭小事,薛俊秀的棉花是群众的大事啊!如果这亩丰产棉花试验失败,那双王乡的“老保守”们又该嚼舌头了,这对于国家和人民将是个很大的损失啊!想来想去,最后,她还是下决心跟着薛俊秀去了。她到现场查看了以后,便建议薛俊秀,组织社员迅速移苗,把所缺的苗全部补栽起来。她还亲自教给她们移苗的操作方法和移苗后的田间管理经验。后来,经过七八天的加工加肥,终于把这块棉花救活了。
帮助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
张秋香这种大公无私帮助别人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她帮助了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附近农民对八里店农业社的棉花也很关心,经常打问张秋香的丰产棉花的生长情况,生怕出了什么岔子。有一次,八里店农业社的大面积丰产棉花发生了虫害,邻地的农业社社员一发现就跑来报告,组织他们联合防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