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野战排”起了重大作用——介绍火光社组织亦工亦农亦兵劳动大军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5
第2版()
专栏:

  “野战排”起了重大作用
  ——介绍火光社组织亦工亦农亦兵劳动大军的经验
  李文珊
榆次北田乡大伽南火光农业社,一百二十七户社员,二百二十四个男女全半劳动力,耕种着三千八百多亩土地,往常年,就不断发生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今年,这个社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就更加严重了。一方面是本社的生产任务加大;另一方面,今年,调动劳动力去支援外地工农业建设的任务也加大了。6月以来,全社先后被调往工厂、矿山和外乡、外县水利建设工地上的社员,已达三十三个,而且都是身强力壮的全劳力。
劳动力减少以后,生产上也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一千零二十亩小麦收割以后,只粗粗地打了头场,结果,一连几天连阴雨,没有打净的小麦,全都生了芽子。收麦那两天,收麦、复播、锄苗等许多营生都挤在一起,各个生产队都是顾了这顾不了那;社里原计划麦田收割后要全部复播,因为人手少,顾不过来,有三百多亩就没有种上。同时,有很多大秋作物也不得不迟锄十来天。
社干部们想到:今后,农业生产要跃进再跃进,工业生产也还会不断地从农村抽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于是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建立一支突击力量,让他们负责突击本社的重要工作,并主动应付外调劳力的任务。全社干部、社员的思想达到统一,夏收以后,便立即着手改进劳动力的组织工作。
全社原来分为五个生产队。社里决定,这五个队仍然保持,以产定工的制度也依然不变。只是从这五个队里抽出一百六十六个青壮年男女劳动力,组织起两支突击队伍。其中一支叫“野战排”,共有六十六人参加,它包括十八岁到四十五岁的男劳力和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身强力壮而且没有拖累的女劳力。这是突击力量中的骨干和“野战军”。社里要求他们完成两方面的任务:第一,担负本社最艰巨的工作;第二,随时准备,到外地去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另一支叫“地方排”,共有一百人参加,它包括了十六岁到十七岁、四十六岁到五十岁的男劳力,和十六岁到四十五岁的女劳力。这是社里的“地方部队”。社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本社的一般田间劳动;在一般情况下,仍然以队为单位工作,必要时,也组织全排大突击。除过这两支突击队伍,剩下,就是半辅劳动力和老弱残废、小孩子,社里也把他们组织起来,叫做“后勤部队”,分配他们担任各种轻微的劳动。
“野战排”同时也是一个亦工亦农亦兵的劳动力组织。在建立这支队伍的时候,社里就明确提出:参加“野战排”的五十八个青壮年男劳力,都是本年度的“预备工”对象,上级调动多少,就走多少,该谁去,谁就去。为了保证能按时给工矿企业输送劳动力,“野战排”的全体成员,以民主评议的办法,确定庞四毛、王五货等八个青年为第一批“预备工”。这八个人都具有思想进步、粗通文字和身体健康等条件,八个人中,还有四个是共青团员。第一批“预备工”的具体对象确定之后,社里又提出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是“预备工”便不安心农业生产;如果谁不安心在社里劳动,就取消他的“预备工”资格。在“野战排”里,除六个女青年外,都是基干民兵和一般民兵,所以,它又是一个军事化的组织。在排之下,建立了三个班,排、班的干部,都由原来的民兵基干队的干部担任。他们的制度是,不论在本社劳动或是到社外劳动,都必须保持“三化”,即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这两支突击力量正式形成并按照社里的分配投入生产以后,火光社劳力不足的困难,很快便得到了克服。“地方排”的人们“分兵把口”包起了各队的日常营生,干劲十足的“野战排”,担负起全社的突击任务。秋苗上头次追肥的时候,社里肥料不足,“野战排”就突击积肥;他们白日在村里、地里积,夜晚还要点起汽灯打粪窖。整整苦战四天四夜,积肥两万多担,还打成了五个人造粪窖子,每十天就可以造肥四千担。肥料不足的现象,很快就改变了。社里打算引洪灌溉庄稼,但渠道没有修起,便又组织“野战排”去完成这件工作。“野战排”的人们,一连干了七天七夜,挖水渠八条,三千亩土地引洪灌溉的问题,一举便得到了解决。据7月份一个月的统计,“野战排”的劳动效率,比生产定额提高了45%,平均每人每天都能挣到十四分工,最高的一天可以挣到十七分六。过去拉下的许多营生,都已经赶上去,有一些营生,并且已经赶到了其它社的前面。两千亩大秋作物上二锄,原计划在二十天内完成,尚缺二百八十多人工。由于“野战排”的大力突击,加上“地方排”的大力配合,结果,只用了十八天半的时间,这个任务就完成了。
“野战排”的诞生,为大力贯彻“劳武结合”的方针,更快地提高基干民兵和一般民兵的军事素养,也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每天凌晨四时,“野战排”的起床号便吹响了,接着,居住在一起的基干民兵及“野战排”的其他成员,就迅速集合在一起,先跑步三十分钟,然后就以战斗的姿态,去完成社里所给予他们的突击任务。在全村各处墙壁上,基干民兵们画了八十多个街头靶,要求每个民兵基干队员饭前饭后瞄三枪。每天上地,都要带上武器和活靶。走路练步法,地头练转法,休息下,就支起活靶练习瞄准和各种射击姿势。夜晚,还要分成四个小组学习文化和军事常识。他们的口号是:“练武卫国当英雄,改造自然当尖兵,劳武结合满堂红,亩产千斤有保证。”一个多月来,全体基干民兵在劳动、练武两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基干民兵们结合生产举行过两次实弹射击,结果是全部及格,并有94.7%的人达到优秀、良好的标准。基干民兵常铁林,白天劳动能挣十七分工,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给民兵们做了七枝木枪、二十个三角架、八个手榴弹。他家养猪五口,每天从地回来时,还要捎着挖一筐野菜。
(原载山西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