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看他还能不相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6
第8版()
专栏:

  看他还能不相信?
  武钢炼焦化工厂工地副指挥长 王峻峰
武钢焦化厂一号焦炉系统工程竣工的那天下午,三百多人组成的报捷队,旗画招展,锣鼓喧天,雄赳赳地绕道现场,向总党委所在地——工人新村进发。
当队伍进入工人新村时,准备上二班的李师傅对我大喊:“王同志,你还记得那个说我们‘九·一’出不了焦的欧洲人吗?”
“一辈子也忘不了。”
“该写信请他再来一趟,让事实好好教训教训他。”
“他没有留下地址。”我边说边走,可是,那位欧洲人的形象,却活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5月里的一个上午,有一位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在交际科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焦化工地。
我和工程师按着电话通知的时间,在筛焦楼附近接待了他。
这位记者,高个子,黄头发,茶色眼镜遮盖着深陷的眼窝。从他那开着盖的照像机和东张西望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焦化厂的规模很感兴趣。他装腔作势地说:
“我在国内,曾不止一次的到钢铁联合企业采访。”他随手摊开日记本。问道:“焦化厂的规模有多大?”
“它包括原煤准备、炼焦、化工三个车间,占地近六十公顷。”工程师简要地回答。
“产量呢?”
“每座炉子昼夜产焦一千二百吨。”我在一旁插嘴道:“第一期共四座,接着还搞第二期,跃进之后,可能发展得更大。”
记者耸耸肩头而且转换了话题:“何时开工,何时建成?”
“去年5月开工,保证今年
‘九·一’出焦。”
“能保证?”记者翻翻眼皮。
“不仅保证,而且绝对保证。”正在清理设备零件的李师傅替我们回答。
记者对这突如其来的插语感到惊奇:“你是什么人?”
“我是安装工人。”李师傅停止了工作。
“工人怎么能知道建成日期?”
“因为保证‘九·一’出焦是我们工人在跃进规划中提出的。”
“什么?”
翻译又重复一遍,可是他还说不明白。
李师傅悄悄的靠近我的耳朵,冷笑着问道:“这人是聋子,还是故意装不懂?”
“可以肯定他不聋,”我思索了一下:“大概是听不懂‘跃进规划’这几个字,因为在他们国家的词典上很可能查不到这个名词。”
围在旁边的人都笑了,记者又耸了耸肩头。
“炉体安装用了多长时间?”记者考试似地对李师傅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计划二十天,实际用了十一天,提前九天。”李师傅对答如流。
“砌砖呢?”
“那不是安装工人的任务,”工程师连忙把话接过来:“工期三次跃进,共用五十九天,提前三十一天。”
记者记录着,然后又问道:
“为什么项项工程能提前?”
“请工人同志们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吧!”我说。
没等记者表示意见,李师傅便接着说:“在我们的国家里,人和人之间没有剥削,劳动是为了大家的幸福,因此,职工们都发挥了最大的劳动干劲。”
“我们不光是苦干,而且还会巧干,”站在一旁的木工张师傅,也对记者说了两句。
看样子,记者对工人的谈话不大相信,因而让翻译告诉大家谈一些具体例子。
李师傅说:“七十多吨重的翻车机,职工们建议采用整体安装,结果使工期提前二十五天。”
张师傅说:“我们木工创造了移动电锯,多刀破竹器……”
“在砌炉体的耐火砖时,”工程师补充说:“瓦工丁永奎早两点就上班,可是丁丙午比他上班还早,丁永奎为了不使进度落在丁丙午的后边,坚决不下炉吃早饭,党支部书记把油条送到他跟前,他咬一口油条,砌一块砖,不浪费一点时间……。”
听到这里,记者忽然停止了记录,他抬头环视,企图寻找事实,来驳斥我们毫不夸张的谈话。他看见上下水道还没有完成,他听说两公尺多粗的煤气管还未制作,他了解到尚有几百件设备没有运来,几千吨设备没有安装,因而,在同我们告别时,便斩钉截铁的说道:
“谢谢你们的介绍。可是,我始终不相信你们能在‘九·一’出焦。”
我回答说:“‘九·一’能否出焦,我不想和你争论,等着让事实作结论吧!”
记者回国了。他对武钢究竟如何报道,我无从得知,然而,在他回国后的两月之内,焦化厂的建设速度更快了,地沟、隧道血管似的连贯全厂;输煤栈桥好像云端的长虹。7月间,总党委发出了“苦战二十天,力争八一建成”的战斗号召,工地沸腾了,总党委负责同志天天检查,施工单位的领导者亲临现场,很多工人彻夜不眠;三十七度以上的高温,也动摇不了建设者们的决心。缺少的设备,也得到了外地许多机械制造厂的支援,部队用飞机帮助焦化厂运减速器。因此,三个月的工作,二十天就完成了,使一号焦炉系统工程于7月31日全部竣工,比国家计划提前五十五天。
工期逾年的工程,仅仅提前五十五天,这处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跃进时代,本来算不得什么,然而,当我们想到那位始终不相信“九·一”能够出焦的欧洲记者的时候,便不得不兴奋而郑重的说一声:武钢一号焦炉系统工程,没有等到“九·一”就建成了。不知他在事实面前还相信不相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