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农村食堂第一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7
第4版()
专栏:

  农村食堂第一餐
  金矢
7月26日傍晚,营口西老边后街,噼噼啪啪响着“二起交”的爆炸声。农业社员们笑容满面地向放炮的方向走去。孩子们一窝蜂地向前跑,像是赶什么热闹。
“大娘,又是为着什么大喜事放炮呀?”
“你不知道吗?这是我们第一生产队的农民集体食堂,吃头一顿饭啦。”老大娘几乎是用笑声来回答我。
哦!我想起昨天夜里,第一队浇水回来已经十一点多了,生产队女队长魏福蓉还带头去突击整修食堂。今天就集体开晚饭了,真是跃进!
一家一户的农民能够凑在一起吃饭,这可不简单。从个体分散到集中合作,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在人们心里更真切了。我激动地随着吃饭的人群走向食堂。
在阎庆喜门前的柳树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工正地写着“花英台乡老边作业区第一队食堂”。
原来阎庆喜把房子让出来,做集体食堂了。
别看阎庆喜是四十多岁的人,办事干脆利落,年青人也比不上他。当支部研究实现“两化”(吃饭集体化,托儿化)时,因为二队房子宽敞,条件较其他队为好,计划在二队做试点。在会上阎庆喜虽没作声,心里却很不平静:我们一队事事都走在前头,办食堂也不能落后哇!
会后,他去找生产队长马兆江、魏福蓉和阎仲民、张德余研究。要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做食堂。共青团员阎仲民一听也急忙表示:“我那三间东厢房也让出来!你那四间北房做饭厅,我这三间东房做厨房,食堂就算解决了。”
他们说干就干,拆墙、扒炕,连夜就突击起来。
说起办食堂,并不是没有阻力的。有些群众提出,集体食堂是不是强迫参加?吃菜能随便吗?有病人、老年人不能去食堂吃怎办?等等。这些问题经支部研究后,结合社里的情况细致地向群众一解释,便搞通了。老边地区三个月没下雨了,一万二千多亩的旱田需要日夜不停地汲水灌溉,紧张的劳动,急需更多的劳动力,更不容许人们有闲散的时间。集体吃饭,能保证妇女出勤率,也不耽误上工的时间。这是摆在面前最大的优越性。
拥护集体食堂的,要算妇女们最坚决了。六十多岁的张老大娘说:“咳,可熬出头来啦!再不当
‘锅台转’了。妇道人家,成年烧火做饭,累得要死,也看不出做了些啥!”
张大娘说出了积压在妇女心里的几千年的话语。真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妇女才真正熬出了头!妇女的劳动力才彻底得到解放。老边作业区第一队的四十三户人家,过去最少要有四十三个人烧火做饭,现在成立了集体食堂,只需五个人就够了。妇女队长魏福蓉鼓励妇女们,要和男人们比出全勤,比劳动,要在经济地位上争取真正的独立。
附近的工厂,听说老边作业区要办集体食堂,支援了沙子、洋灰、砖、纸张等。第一队的集体食堂,只花了二元零二分钱,买了两条拈巾,一个铁勺,一个炉底,就办起来了。
菜圃宁愿少卖钱,也将新鲜的蔬菜供应来。
宽敞的大院子。四间打通了的北房大敞着窗子,里边整齐地摆着桌子。几个红领巾在高声朗读那用红绿纸写的张贴在墙上的标语:
“集体食堂真正好,
家务事牵连少。
集体食堂好处多,
出全勤,多干活。”
来用餐的人们,嘻笑着,不习惯地怀着新奇的心情排着队。小孩子们在人群里相互追逐着。周围挤满了来参观的其他生产队的男女社员们。
魏福蓉队长,称着馒头,阎仲民传递着菜盘子,张德余记着账,真比国营食堂里的服务员要忙十倍!
“老乡们!老乡们!”马兆江生产队长说话了。院里顿时静下来:“咱们一队的食堂,今天正式成立了。参加吃食堂是自愿的,谁不放心,可以先吃着看,如果吃不好,可以退出;看着好,我们随时欢迎你们参加。”他停了停,似乎还有什么没说清。随后又说:“咱们的食堂刚开办,人人要关心,多多提出改进的意见!”
话音没落,三队的六十一岁的党员石万年老大爷,拖着带病的身体,走到马队长跟前:
“兆江,那馒头蒸的时候就要称好,现在还称,要等着吃饭,下地能赶趟吗?”
下放干部丘向文同志也对马队长说“老马,桌号要编好,各户的定量都计算好,使每家来到就吃饭。”
第一天集体开饭,四十三户人家只有两户因为家里有老年多病的人没参加。开饭时,青年队员曹连奇编了顺口溜歌颂集体食堂:
“集体食堂好处多,
省钱省米菜样多,
吃的好,能劳动,
增产增收有保证。
集体食堂好处大,
上工下工齐刷刷,
开会方便不迟到,
还有时间学文化!
要把食堂办的更好,
希望大家关心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