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农村公共食堂又多又好 解放了妇女劳动力 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8
第2版()
专栏:

农村公共食堂又多又好
解放了妇女劳动力 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本报讯 广大农村群众大办农民食堂,大办托儿所、洗衣组、缝纫组,并积极促进磨面和粮食加工实现半机械化,正使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劳动力进一步获得解放,同时使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面貌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最近几天的统计,河南省已建立公共食堂三十一万多个,参加的群众占全省总人口的71%。辽宁省已办起农村公共食堂一万八千多个,缝纫厂(组)一万一千多个,托儿所七万一千多个。青海省农业区二十四万多个农户,全部参加了公共食堂,整个农村到处办开了托儿所。此外,像新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安徽等地,无论平原或山区,都大量办起了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等组织。
开办农村公共食堂、托儿所等集体生活福利事业,由于各地认真贯彻了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积极地组织生活的方针,对引导妇女参加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黑龙江省建立了五万多个托儿所,使二十二万五千多个妇女参加了夏锄生产。山西榆次专区二十一个县,因为有90%的幼儿入了托儿所,便使三十四万四千多妇女走出厨房、磨房。河南新乡专区仅因办了公共食堂一项,就腾出了八十万妇女劳动力。陕西大荔县有一至七岁孩子的妇女共二万六千二百人,其中有二万五千人要做饭、缝衣、磨面,不能经常参加生产或根本不能参加生产。现在全县办起了托儿所、公共食堂,实现了缝纫机械化、粮食加工机械化,已使二万五千名妇女投入了常年生产。大量妇女参加进生产行列,就使当前劳力紧张的状况因而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
由于妇女能毫无牵挂地参加生产,有些地方出现了“三满意”:这就是:出勤经常,劳动效率高,能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合作社满意;劳动队伍得到补充,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时间,社员满意;增加了家庭收入,保护了幼儿健康,全家满意。因此,凡是举办了上述社会福利事业的地方,便出现了生产情绪高涨,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热烈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新局面。
各地举办的公共食堂、托儿所等福利事业,由于真正作到了启发群众自觉、依靠群众自办自管;贯彻了因陋就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并且注意适应群众不同需要,工作开展极为顺利。例如青海省委7月上旬在湟源县召开了现场会议以后,许多地区都在两三天内办起了一系列的生活福利机构。陕西宁强县五天当中全县便到处办起了托儿所、公共食堂、产妇医院。山西安邑县十天普遍建立了托儿所、幼儿园。因为各地真正作到了群策群力,互助合作,所以这些福利事业办得又省又好。广西僮族自治区弥渡县群众,把自己分得的地主瓦房让出来作公共食堂,并且把自己的铁锅、甑子都拿出来借给食堂公用,合作社根本不需要花什么钱就把食堂搞起来了。青海循化县群众自己办了十一个产妇院,国家和农业社没有出一分钱。许多地区因为办起公共食堂而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事实更是不胜列举。(附图片)
  贵阳市郊花溪区青岩苗、布依、汉族联合农业社的公共食堂正在开饭。
新华社记者 田建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