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公共食堂有十大好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08-18
第2版()
专栏:

  公共食堂有十大好处
  江苏省常熟县妇联主任 项珊
江苏省常熟县白茆乡是田多劳力少的地区,平均每个劳力要担负耕地五、六亩,历年到了夏收夏种季节,劳动力总是十分紧张。今年,劳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从多方面挖掘劳动潜力,除了建立了托儿组、倒马桶组、洗衣组外,全乡一百七十个生产队,队队举办了公共食堂,有一万五千多户社员参加搭伙,占全乡总农户的83%,妇女们摆脱了家务劳动。
  办食堂是群众的要求
历年大忙时期,该乡群众素有互相搭伙、伴工吃饭的习惯。在今年大跃进中,农活非常紧张,女社员们有些怨言,她们说:“男人管外不管家,女的里里外外两头抓,不搞生产工分没啥啥(工分少的意思),搞了生产灶堂里面不着柴
(没有烧饭的意思)。”当时十社、十三社根据群众的要求,就试办了四个小队的集体食堂,试办的结果,群众反映良好。乡妇联马上进行总结,在乡党委领导下,统一做了布置,公共食堂在春耕时期就在全乡范围内推开了。
办食堂的原则是自愿、灵活、便利
在公共食堂刚开办的时候,部分群众有些思想顾虑,比较普遍的是怕吃亏,怕不自由,怕账目搞乱。平时用粮比较节约、家中余粮较多的户,怕余粮公吃。个别富裕户在背后窃窃私语:“真的共产啦,过去共田,现在共粮,将来还要共房屋家具呢!”有些缺粮户、困难户存在着依赖思想,到食堂吃饭以后,每顿要吃白饭白粥,用粮比平常增加一半。因此当时针对群众存在的思想,进行了说服教育,并经大家讨论规定了四条原则:第一条:群众自办,交粮代炊,一律按粮代理加工,交多少粮,就领多少饭票;食堂内部不搞粮食调剂,不赚利润。第二条:搭伙或自炊完全根据自愿,不强求集中。第三条:灵活多样,便利群众。根据当地群众吃粮习惯,一般食堂烧二粥一饭,并为了适当节约粮食,中午烧饭时备些代食品与稀粥,各户可根据农活轻重,劳力强弱,自己调剂吃干吃稀。食堂有一二种普通菜,社员也可以自己做菜带到食堂吃。逢到大雨不能下田生产时,还可暂停搭伙。第四条:范围大小不等,以便利群众为原则,村庄较集中的,一般一个生产队建立一个食堂,分散的就建立几个食堂。
  在食堂吃饭经济、手续简便
公共食堂的房屋、锅、灶、碗、罐等必要用具,都由群众自筹自办,农业社一概不管;用粮各户隔宿或隔顿用挂牌形式向食堂预定。食堂根据社员预定稍加一点机动数,就能做到每顿粥饭够吃无余,不浪费一点粮食。同时每个食堂都建立了三本“勤笔免思”流水账:一本社员存粮、支付(一般用粮票支付)往来账,一本现金逐日收支账,一本存粮和逐日使用账,手续上做到三账对头,三不见面
(即管账、管粮和称粮下锅三项工作不能一人负责)。这些账很简单,如存粮、支付往来账,只要在社员劳动手册的空页上填几笔,因此能做到顿清日结,饭后随时颁布。
 公共食堂好处多
公共食堂办起来后,将妇女从做饭等家务琐事中解放了出来,对推动生产、推动工作和贯彻勤俭持家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获得了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根据大家实践的体会,食堂有十大好处:
一、可以挖掘劳动潜力,充分发挥妇女劳动力的作用。全乡妇女劳力四千九百人,过去因家务重不出勤的有五百二十多人,迟上工、早歇工的有三千三百多人,平时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劳动六至七小时;同时因为吃饭时间不统一,出工迟早不齐,常常因集体等工而造成窝工,每天至少浪费一小时。举办食堂以后,做到作息时间统一,上工提早,一般可增加出勤率10%,增加出勤工时20%—30%,提高工效40%—50%。
二、可以贯彻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一家一户烧饭时群众一般的都是吃了才算,用粮没计划,而且多烧了还要造成浪费。在食堂搭伙以后,吃粮笔笔有账,因此大家都做到算了才吃,每月都有一个统盘计划,用粮较过去都有了减少。如二社社员殷富元全家原来每天吃米八斤二两,在食堂里只吃七斤。
三、可以减少烧柴的浪费。二社第五队四十四户,原来每天要烧稻草六百八十斤,现在烧柴减少到二百五十斤。
四、可以结合熏土积肥。现在每个食堂都改了灶,全乡食堂每个月可熏土一百六十万斤。
五、可以避免失火和小孩溺水事故。去年夏收夏种中,因是小孩烧饭看家,曾发生失火和小孩溺水事故十多起,今年没有发生类似事件。
六、便利安排布置工作。社队干部反映:过去通知会议或指挥上工不是鸣锣吹号,就是东奔西跑,现在只要饭堂里说一声或是黑板上写一写就行了。
七、便于加强思想教育,活跃社会主义气氛。各社队都利用社员饭后休息的时间,组织读报、听广播或开短小的报告会。这样能使政治工作经常化,教育面又广。
八、还可利用饭前饭后开展扫盲活动。挂了识字牌,每天教社员识四、五个字。
九、由于家务的减少,老年小孩还可腾出时间搞副业、垦种“十边”闲地,增加社员收入。
十、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产“季节早”、“质量好”、“秋收产量高”,社员的“劳动多”、“工分多”、“秋后收入多”。十社十一队应全生夫妻二人有三个小孩,去年全年妻子只做了三十个工,生活很困难;今年办了食堂和托儿组,他的妻子在春播阶段就做了二十五个工。因此他说:“办了食堂使我由透支户变成余资户。”
“以前人在田里做生活,心顾家里放不了;回家烧饭不及时,夫妻相骂来争吵;一个不当心,孩子淹死,火烧房子,不幸的事故都来到。现在有了食堂和托儿所,孩子有人管,饭也有人烧,工分做得多,质量提得高,一心一意搞生产,我们妇女真的解放了。”这就是女社员们对新生活的歌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